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中,为何只有庄亲王与顺承郡王没能配享太庙? 乾隆四十三年正月,乾隆皇帝发布了一道重要的上谕为多尔衮平了反,恢复了睿亲王的爵位,追封谥号为“忠”,其亲王爵位世袭罔替。 也是在这一年,乾隆顺带梳理了清初开国诸王的功绩,正式定下了八大铁帽子王的名分,让这八个家族的爵位能世代传承不降级。 可梳理来梳理去,最终的配享太庙名单里,却唯独少了庄亲王和顺承郡王两家,这事儿不是乾隆一时糊涂,背后藏着实打实的缘由,说到底还是这两家的“底子”和其他六家比,多少差了点意思,或是有过绕不开的小污点。 先说说庄亲王这一支,始祖是皇太极的儿子硕塞。按说身为皇子,身份够尊贵,可要是论起开国功劳,硕塞就显得有些“后劲不足”了。 清初那些能配享太庙的亲王,要么是跟着努尔哈赤打天下的元老,要么是在皇太极时期执掌兵权、定鼎中原的核心人物,个个都是能独当一面的狠角色。硕塞虽说也上过战场,立下过一些战功,可比起多尔衮、代善、济尔哈朗这些叔叔伯伯辈的,他的功绩就显得有些单薄,没打出过那种能改变时局的关键胜仗。 更关键的是,硕塞去世得早,没能在朝堂上积累足够的威望,也没给后代留下足够厚重的政治资本。后来庄亲王这一支虽然保住了铁帽子王的爵位,但论起开国时的核心贡献,始终比不过其他几家,乾隆选配享太庙的人,看的就是实打实的开国功绩,硕塞这点功劳,自然就被比了下去。 再看顺承郡王,始祖是勒克德浑,他是礼亲王代善的孙子。单说家世,勒克德浑出身够硬,爷爷代善是开国元勋,妥妥的皇室核心支系。可勒克德浑的人生,打一开始就沾了点“污点”。 当年皇太极去世后,皇位争夺打得火热,勒克德浑的亲哥哥阿达礼坚决支持多尔衮继位,还跟着瞎忙活造势,最后被爷爷代善亲手拿下处死,勒克德浑也受了牵连,被削去爵位,贬为庶人。 虽说后来多尔衮掌权后,念及旧情恢复了他的爵位,还让他领兵打仗,勒克德浑也挺争气,在南方战场立下了不少战功,靠着这些功劳才挣下了顺承郡王的铁帽子。可这段被牵连的过往,始终是个绕不开的坎。 乾隆平反多尔衮,是因为觉得多尔衮的功绩被埋没,且定罪有失公允,但勒克德浑哥哥的事儿,是实打实的参与皇位争夺,属于皇室内部的大忌。乾隆虽然宽宏大量,可配享太庙是给皇室树立榜样,必须是根正苗红、毫无瑕疵的人物,勒克德浑身上沾着这样的过往,自然就被排除在了名单之外。 除此之外,乾隆定配享太庙名单,还有个隐性的标准,就是看这一支脉在后世的表现。其他几家铁帽子王,后代大多安分守己,没出过大的乱子,始终维护着皇室的稳定。而庄亲王和顺承郡王这两支,虽说没犯过什么滔天大罪,但也没出过特别有分量、能为祖上加分的人物。 反观睿亲王、礼亲王这些家族,后世子孙里不乏身居要职、为国效力的能人,无形之中也为祖上配享太庙加了分。乾隆心里跟明镜似的,配享太庙不单单是奖励开国功臣,更是给后世子孙树立标杆,要是把有瑕疵或者功绩不够的人放进去,反而会让这份荣誉变了味。 其实乾隆也不是故意苛责这两家,他给多尔衮平反,又定八大铁帽子王,本意就是想梳理清楚清初的功臣体系,既彰显自己的仁厚,也让后世知道开国不易。 可规矩就是规矩,配享太庙的名额就那么多,只能留给那些功劳最突出、履历最干净的人。庄亲王功绩稍逊,顺承郡王有过牵连之嫌,两人没能入选,说到底还是实力和履历不够过硬。 这也不是什么贬低,只是乾隆从维护皇室荣誉和历史公正的角度出发,做出的理性选择。毕竟太庙是皇室的祖庙,能进去的都是实打实的“功臣中的功臣”,差一点火候,就只能遗憾错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