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被说中了 俄罗斯媒体抛出一句硬话:若东方大国一味退让,跟风挑衅的势力只会越来越多;唯有守住红线、让挑衅者付出代价,才能换来真正的尊重与平静。 1895年李鸿章拖着受伤的身子在日本马关谈判,伊藤博文把赔款数额定死在2亿两白银,连讨价还价的余地都不给。李鸿章跪着哀求能不能减点,人家直接放话:“但有允与不允两句话而已”。 可这还不算完,日本后来又借口“库平银成色不足”“国际汇率波动”,硬生生多刮走近3000万两,加上赎回辽东半岛的3000万两,前前后后被讹走了2.6亿两白银——这相当于清廷三年的全部收入,比鸦片战争以来所有赔款加起来还多两倍。 为了凑钱,清廷只能去向英德法俄借高利贷,年利率高达4厘到7厘,利滚利下来,最后连本带利要还近6亿两。这些钱全摊到老百姓头上,苛捐杂税多了十几项,地里的庄稼刚收就被官府抢走,有的人家卖儿卖女都凑不够税钱,路边饿死的流民一茬接一茬。 可就算把百姓逼到绝路,换来的也不是安宁,反而让西方列强看清了:这个朝廷连小小的日本都惹不起,更别说我们了。 其实这悲剧早在五十多年前就埋下了祸根。1842年英国军舰开到南京江面,炮口对着城墙上的清军,道光皇帝立马软了腿,派耆英去签《南京条约》。当时朝廷里有人喊着“与其养痈遗患,不如暂作退让”,可这一退就再也收不住脚。 条约里不仅割了香港岛,赔了2100万银元,还把广州、上海等五处港口拱手让人,连海关收多少税都得英国人说了算。更坑人的是后续的《虎门条约》,又加了“领事裁判权”——英国人在中国杀人放火,清朝官府连审都不能审。 就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列强一看这朝廷这么好欺负,立马组团来抢好处。1844年美国逼着签《望厦条约》,不光要了和英国一样的特权,还加了“允许建教堂”的条款;法国紧跟着签《黄埔条约》,规定中国人敢毁教堂就得重惩。 到了1860年,英法联军干脆直接打进北京,把圆明园里的奇珍异宝抢得一干二净,拿不走的就一把火烧成废墟。最后签《北京条约》时,不仅又赔了英法各800万两,还割了九龙司,连传教士都能在各省随便买地建教堂。 最荒唐的是,清廷每次退让都抱着“花钱消灾”的念头,可每次都让挑衅者更贪婪。甲午战争前,朝廷为了“避战求和”,眼睁睁看着日本吞并朝鲜,连清军军舰被击沉都不敢还手。 甲午战败后,俄国借着“干涉还辽”的由头,逼着清廷租了旅顺大连,德国占了胶州湾,英国强租九龙和威海卫,连意大利都想来分一杯羹。 短短十几年,中国沿海的港口全成了列强的租界,东北、西北的大片土地被俄国割走,总数加起来有150多万平方公里,比现在的东三省还大。 1900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更是把“跟风挑衅”的恶果推向了顶峰。这八个国家里,有的是早就抢惯了的老牌列强,有的是刚崛起想分好处的新势力,还有的纯粹是跟着凑热闹捡便宜。 最后签《辛丑条约》,一口气赔了4.5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本息加起来近10亿两——这相当于把每个中国人都摊派了二两银子。条约还规定北京东交民巷成了“使馆区”,中国人不准进;拆了天津到北京的炮台,列强的军队能直接驻扎在京城周围。 这七十多年的历史早把道理说明白了:国际社会从来不是“你退一步我让三分”的菜市场,而是弱肉强食的丛林。 挑衅者就像饿狼,你越是把脖子伸过去,它越敢下死口。清廷的悲剧就在于,总以为“退让能换安宁”,却忘了没有实力支撑的妥协,在敌人眼里就是无能。 他们把国库的银子都赔光了,把百姓逼得活不下去了,可换回来的不是尊重,而是“东亚病夫”的骂名,是越来越多的觊觎者。 反过来看,后来的历史恰恰印证了俄罗斯媒体的话。 建国后抗美援朝,面对武装到牙齿的联合国军,中国明明刚打完内战,国力远不如对方,却硬是守住了三八线这条红线。上甘岭战役里,美军把山头炸低了两米,志愿军还是没退一步;长津湖零下四十度的严寒里,战士们冻成冰雕也保持着冲锋姿势。最后美军不得不坐下来谈判,这才有了之后几十年的边境安宁。 所以说,“守住红线”从来不是硬逞强,而是让对手知道你的底线在哪,让挑衅者明白“伸手必被打”。晚清的例子血淋淋地摆在那:你越是怕事,事越找你;你越是退让,敌人越多。 一个国家的尊严从来不是靠妥协换来的,而是靠实力撑起来的,靠“犯我者必诛”的底气拼出来的。这道理,过去适用,现在一样适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