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临过《淳化阁帖》,你就不配谈书法,这才是书坛的“无上秘笈”! 书法史上的经典法帖虽多,但是还没有哪一部在规模、影响力和内容完备性上能与《淳化阁帖》一较高下。它被誉为“丛帖之祖”,是北宋皇家耗时数年、倾尽全力编纂而成。宋代以来,有两位大书法家就是靠学习此作而卓然成家、直入魏晋的,一是赵孟頫,另一位是王铎。 赵孟頫曾在早年立志,要用6年时间把阁帖学透,但六年过去了,他感慨此作博大精深,绝不是寥寥数年就能穷尽的,最终他临摹了一辈子,直到66岁时才感慨“力虽不逮,而品愈高”,虽然已经衰老了,但正因为临了此作,书品越来越高。 王铎对《淳化阁帖》的研究达到了新高度,钱谦益记载他:“趣举一字,矢口立应。覆而视之,点画戈波,错见侧出,如灯取影,不失毫发。”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临摹过《淳化阁帖》,就不配说自己懂书法。 《淳化阁帖》涵盖上至夏禹,下至唐末,数千年的笔法精髓,涵盖楷行草篆隶五体,包含100余位书家、400多件作品,后五卷全部是“二王”法帖,近200幅,“魏晋笔法”赖以此传。将它临摹通透,书法用笔上的任何困难 也就迎刃而解了。 《淳化阁帖》传世版本较多,其中南宋绍兴国子监本最接近原作,刻工最精到,内容也最完整,其中第九卷现藏于上海市博物馆,另外九卷藏于美国。在印刷术不发达的古代,古人难以见到名家真迹,而《淳化阁帖》的诞生,犹如一场知识的“大爆炸”。 它将散佚各处的王羲之、王献之墨迹,通过摹刻上石的方式,大规模、高质量地复制传播。在此之前,二王墨迹是只有帝王将相才能一窥的秘宝。 在此之后,学书人有了接触和取法“书圣”笔法的公开渠道。我们今天所知的王羲之草书风貌,绝大部分都依赖于《淳化阁帖》的保存。 通过这一套法帖,学者可以纵览汉字从篆、隶到楷、行、草的演变脉络,理解张芝如何影响王羲之,王羲之又如何影响智永、虞世南。 它是一部立体的、可视的书法通史。它展示了在“晋唐古法”这一大范畴下,从篆籀的圆劲,到隶书的波磔,再到行草的精微提按与使转。 学习它,能让你彻底打开眼界,从根本上避免结字的呆板与俗气。它是通往晋唐书法最高殿堂最直接、最可靠的桥梁。 从这里入手,等于从源头汲取最纯正的养分,能确保你的书法基因高贵纯正。明白后世大家的风格从何而来,从而在自己的创作中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而今,我们将国子监本《淳化阁帖》全十卷进行了博物馆级的超高清复制,细节处纤毫毕现,非常便于您临摹和欣赏。 淳化阁帖宋拓绍兴国子监本1-10卷 高清原大复刻装饰字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