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时事评论员谢寒冰:你们知道中国大陆这两天在干什么吗? 2025年11月26

风吟写枪啸 2025-11-28 15:27:51

台湾时事评论员谢寒冰:你们知道中国大陆这两天在干什么吗? 2025年11月26日,经中央军委批准,全军宣布从2026年3月1日起统一制发《中国人民解放军预备役人员证》。这项决定通过新华社正式发布,迅速传遍全球媒体。这不是突发奇想,而是国防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一环。早在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预备役人员法》颁布后,预备役管理就逐步向规范化方向推进,但过去依赖分散的凭证体系,覆盖面有限,仅限于特定层级。新证的推出,直接填补了这一空白。 外部环境是推动因素之一。近年来,南海和东海局势持续复杂化。菲律宾在美支持下加强基地建设,引入远程导弹系统;日本在与那国岛部署监视设备,射程覆盖台海北部;澳大利亚参与南海巡航行动。这些部署通过情报渠道汇总,进入军委决策层面。内部,退役军人总数已达5700万,他们分散在各行各业,从工厂一线到乡村基层。改革旨在通过统一证件,提升动员效率,确保这些宝贵资源在需要时快速响应。 政策落地前,基层调研已悄然展开。退役军人事务部门联合部队,核对档案,更新健康和技能数据。这项工作覆盖全国,涉及军官、军士和士兵三类,确保每位符合条件的预备役人员纳入系统。相比以往的纸质管理,新证采用数字绑定,标志着从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变。 新证为本芯材质,具备高防伪性能,号码由系统生成唯一身份标识。发放对象限定在2018年法令施行后依法服预备役的人员,原《预备役军官证》同步废止。这次覆盖三类人员,首次实现全员统一管理,避免了以往军官专属的局限性。证件不仅是身份证明,还链接数字平台,记录服役经历、专业技能和位置信息,便于精准调配。 发放工作由中央军委办公厅统筹,各级部门严密实施。通知强调高度重视,严格按规定办理。从名单审核到物流配送,每环节都层层把关。数据中心操作员比对档案,确保准确无误;物流车队分批运送,避开高峰期。芯片嵌入全息图案,结合生物识别,杜绝伪造风险。数百万份证件有序下发,体现了高效执行力。 这一举措提升了管理水平。过去,查找老兵需翻阅纸质档案,耗时费力;如今,刷证即可显示技能标签,如电子维修或装备保障。修战机的工程师可直调机场岗位,炊事班长能负责野外补给。这样的匹配机制,源于长期积累的数据库,覆盖东北雪地训练兵、南海礁石值守士和高原翻越达坂的士兵。 与此同时,台湾时事评论员谢寒冰的评论引发岛内热议。他指出,大陆每步行动都经深思熟虑,这次发证看似低调,却将散落民间的百万退伍兵拧成一股力量。谢寒冰强调,这不是简单行政,而是国防深远布局的体现。岛内媒体跟进讨论,部分声音认为此举回应周边“包围网”,如美军海马斯导弹入菲、日反舰导弹上岛。 对比两岸,差异显而易见。大陆预备役体系注重实战导向,老兵真刀真枪历练过,技能标签精准。台湾则面临动员难题。汉光演习中,后备旅拉动需提前半年通知,身高标准降至152厘米,甚至色弱和文身者均可入伍,退伍四年老兵也被召回。这些调整虽意在扩编,但暴露后备力量的现实压力。 新证的意义不止于管理。它强化了预备役人员的责任感,平时是工人农民,战时一电话即可归队。布朗大学研究显示,美国中东20年战事动员190万兵力,而大陆退伍基数5700万,外加每年新增。这数字不是炫耀,而是实力的自然积累。谢寒冰评论中提到,这张证如给上膛枪装保险,平时时常备,关键时即出鞘。 2026年3月1日,新证正式启用,原军官证作废。系统运行数据显示,全国数据库完整,预备役人员持证后,继续融入社会,却随时准备响应。动员框架优化,资源匹配常态化,保障链条更牢靠。周边环境虽有变数,但制度迭代展现稳固姿态。 这一改革强化国家安全框架,老兵群体在社区和家庭中发挥骨干作用,同时保持武装完整性。谢寒冰的观察点明,它给全国人吃定心丸,台海非棋盘,任何分裂图谋难成气候。长远看,新证推动国防向质量制胜转型,预备役不再是纸上概念,而是实战支撑。 在两岸交流中,此事也成话题。岛内部分民众反思,统一讨论渐多。这张证件,象征荣耀与担当,筑牢家园防线。

0 阅读:19

猜你喜欢

风吟写枪啸

风吟写枪啸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