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媒提醒中国:一旦中日发生冲突,中国绝对不止日本一个敌人。因为这很可能是美西方联

春秋说史 2025-11-28 15:20:25

俄媒提醒中国:一旦中日发生冲突,中国绝对不止日本一个敌人。因为这很可能是美西方联手布下的“围攻局”。而且这局里藏的风险,比直接的炮火更棘手。 近期,俄罗斯媒体警告,中国面临的不仅仅是中日之间的摩擦,更是美西方精心设下的“围攻陷阱”。 这背后隐藏着一个复杂的“围攻体系”,一旦中日紧张局势持续超过一年,涉及军事、经济、科技和舆论的四大杀招将全面启动。 通过军事围堵、经济制裁、科技封锁和舆论战,西方世界正在全面施压中国。而中国,早已开始破局。 日本的防卫预算连续多年增长,2024年达到6.8万亿日元,这一数字创下新高。 与此同时,美日联合军演频率飙升,从“利剑”到“锐剑”,演习内容几乎指向中国——尤其是在“离岛防卫”和“海上封锁”方面。 美国更通过“奥库斯”协议向日本提供核潜艇技术,将北约的军事触角直接伸向中国的家门口。可以说,西方的围堵网已经形成,日本充当了“马前卒”。 西方控制着两个致命的经济筹码——SWIFT结算系统和马六甲海峡。中国依赖SWIFT进行78%的对外贸易,一旦被切断,4.2万亿美元的进出口贸易将陷入瘫痪。 同时,马六甲海峡是中国80%原油的运输通道,任何封锁都会对中国经济造成巨大冲击。除此之外,西方还通过技术封锁对中国展开围堵。 欧盟限制28纳米以下芯片的出口,美国的制裁措施涉及从冻结资产到限制关键技术的出口,旨在遏制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发展。这些经济与科技手段的结合,试图切断中国的全球发展动能。 相比直接的军事冲突和经济制裁,舆论战却更为隐蔽。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多为负面,斯坦福大学数据显示,2023年西方媒体的涉华报道中有73%为负面内容。 借助AI推荐算法,这些报道迅速传播,影响深远。西方媒体通过炒作“中国威胁论”,在全球范围内塑造对中国的负面认知,试图在舆论战场上孤立中国。 面对这些外部压力,中国并非坐以待毙。科技领域,中国在自主创新上取得了突破。例如,长江存储在3D NAND闪存领域已实现技术突破,国产芯片自给率稳步提升。 尽管技术封锁仍在进行,但中国正在加速研发替代技术。经济方面,中国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逐渐显现成效。 庞大的内需市场支撑起了中国经济的基本盘,使得中国不再过度依赖外部市场,即使外贸受到冲击,国内消费仍能有效托底。 外交上,中国深耕与发展中国家的伙伴关系,金砖国家和其他南方国家的支持不断增强。西方的舆论霸权正在遭遇挑战,越来越多的国家不再盲目追随西方,而是倾向于与中国合作。 本质上,这场博弈不仅仅是中日冲突,而是全球两种发展道路的较量。一方面,美西方通过围堵遏制中国,企图保持霸权地位;另一方面,中国通过科技创新、经济韧性和国际合作,推动构建更加公平的全球治理体系。中日争端只是这一全球博弈的切入点。 西方的“围攻体系”看似严密,但其内部分歧、矛盾重重,盟友之间并非铁板一块。美国在亚洲的军事存在并非无懈可击,而发展中国家更多选择站在中国一边,支持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中国的战略定力和破局能力,正是在这场博弈中占据主动。 这场博弈不是一时的短期冲突,而是中西方之间关于国际秩序的长期竞争。中国并非被动防御,而是积极构建韧性强大的发展体系,推动全球多极化进程。 无论外部压力如何变化,中国的崛起趋势不可逆转,西方的围堵也无法阻挡这一历史进程。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0 阅读:0
春秋说史

春秋说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