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东这次可能没李嘉诚1.2亿的大额捐赠,也没有马云6000万港元的豪横,但他的实际行动可比单纯捐钱来得更实在! 因为在灾难面前,最需要的是物资,而不是金钱,这次香港的大火,造成人员伤亡和无家可归的人的很多,而这时候物资就显得尤为重要。 谁都知道,火灾过后的现场像个被掏空的蜂窝,断水断电是常事,睡在临时安置点的人,连件干净的外套、一口热乎的食物都成了奢望。这时候你说捐了多少亿,数字听着提气,可钱换不来立刻能穿的棉衣,换不来给受伤者包扎的纱布,更换不来让孩子裹紧的小毛毯。京东的车队是连夜往香港赶的,车厢里堆得满满当当,有矿泉水、方便面,还有折叠床和应急灯,这些东西卸下来的时候,安置点的老人攥着志愿者的手说“总算能踏实坐会儿了”,这话比任何捐款通稿都让人心里发暖。 不是说大额捐款不好,李嘉诚和马云的钱也是真金白银,能帮着灾后重建校舍、修路,可灾难面前分秒必争,最缺的是“即时能用”的东西。你想想,大火刚灭,救援人员还在废墟里搜救,受伤的人等着担架,无家可归的人冻得直搓手,这时候把钱打过去,还得联系供应商、找物流,等物资运到,可能最紧急的那口气已经过去了。刘强东没走这个“绕路”的流程,直接把京东的供应链盘活了,仓库里有啥紧俏的,先往灾区送,这种“不绕弯子”的帮助,比卡在流程里的捐款实在多了。 还有人说“捐款能灵活分配”,可灵活有时候也藏着“滞后”的风险。今年年初西南某地地震,某企业捐了两千万,结果半个月后才有村民收到救灾粮,后来才知道,钱在多个部门之间流转,光审批就耗了好几天。反观京东这次,货车到了香港,志愿者跟着就开始分发,晚上安置点的灯就亮了,老人孩子捧着热泡面,这种“马上能用上”的温暖,是数字再大也给不了的。刘强东好像摸透了灾难里的“急”——不是缺长期规划的钱,是缺当下能救命、能安身的东西。 当然,长期重建离不开大额捐款,可咱们得搞清楚,灾难救援分“急缓”,就像人渴了先喝水,饿了先吃饭,之后才谈怎么建房子。李嘉诚和马云的捐款是为“之后”铺路,而刘强东的行动是给“当下”解渴,两者都重要,但在火刚灭、人还冻着饿着的时候,“解渴”的东西显然更戳人心。那些在安置点接过京东送的被子的人,可能记不住具体捐了多少件,但会记得那天晚上终于没冻醒,这种实实在在的感受,比任何登在报纸上的捐款数字都更长久。 慈善从来不是比谁的数字更耀眼,而是看谁的帮助能刚好落在别人最需要的地方。香港这场大火里,刘强东没喊口号,没晒数字,就凭着一车厢一车厢的物资,把善意送到了最疼的地方。这种“不玩虚的”的做法,或许比动辄上亿的捐款,更懂灾难里的人间疾苦。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