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在明呼吁日本政府“正视痛苦的历史”,朝鲜的历史学家们则将日本定性为“千年宿敌”

理大国迷雾 2025-11-28 14:15:51

李在明呼吁日本政府“正视痛苦的历史”,朝鲜的历史学家们则将日本定性为“千年宿敌”,召开研讨会细数从壬辰倭乱到殖民时期的血债。看似默契的共鸣,揭示了东亚地缘政治中一个罕见现象——尽管处于分裂状态,朝韩在铭记日本殖民与侵略历史问题上,始终保持着惊人一致的立场。 李在明在光复节80周年讲话中,不仅敦促日本正视历史,还意外地展现了向朝鲜递出橄榄枝的姿态。他宣布将分阶段恢复《9·19军事协议》,提出“共利共荣、有无相通”的原则,试图重建韩朝信任。这一举动暗示,对日历史认知可能成为缓和南北关系的潜在纽带。 朝鲜的反应则更为直接和激烈。当日本新任首相高市早苗发表涉及台海、独岛等问题的强硬言论后,朝鲜社会科学院迅速召开名为“历数千年宿敌日本罪状”的讨论会。 研讨会内容从1592年壬辰倭乱一直延伸到近代殖民史,专家们强调“日本在朝鲜人民心中留下的历史伤疤,无论时光怎么流转、世代怎么更替,都无法完全愈合”。 这种历史创伤的具体体现之一,是朝韩共同关注的“慰安妇”问题。2025年8月的世界“慰安妇”纪念日期间,韩国政府高调举行纪念活动,李在明亲自发文强调“忘记历史的民族没有未来”。 与此同时,朝鲜媒体虽未直接报道相关活动,但其对日历史叙述中从未缺席对“20万被强征做慰安妇的朝鲜女性”的追忆。这种隔空呼应,凸显了殖民记忆在两岸社会中的深层共鸣。 在朝鲜的官方叙事中,日本殖民时期的文化灭绝政策占据核心位置。他们详细列举了日本“皇国臣民化”运动、“创氏改名”政策以及禁止使用朝鲜语等举措。这些历史细节与韩国教科书中的内容惊人相似,成为两国民众共同的历史记忆基底。 殖民时代的历史数据触目惊心。根据朝鲜方面披露的信息,日本殖民统治下“超过100万朝鲜人死于非命,780万青壮年被强征为劳工,41.7万青年被强征入伍”。而韩国政府则登记了240名“慰安妇”受害者,其中仅剩6人在世。这些数字虽然来源不同,却共同构建了一个民族受害历史的证据链。 历史记忆也反映在朝韩对日索赔的态度上。韩国政府始终坚持“受害者中心主义”原则,将“慰安妇”问题视为必须负责到底的国家课题。朝鲜虽因国际制裁难以直接开展对日索赔,但其学术机构持续发掘并公布日本殖民罪行的新证据,为半岛统一历史叙事提供素材。 两地在处理对日历史问题上的差异也同样有趣。韩国更多通过官方外交渠道和民间社会运动向日本施压,而朝鲜则倾向于通过学术研讨和媒体宣传构建对日强硬形象。这种差异恰恰反映了两岸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的不同,却在共同历史认知上形成了战略默契。 在现今东亚局势中,这种历史共识具有新的现实意义。当日本右翼政治家高市早苗同时挑战中国、俄罗斯和韩国时,朝鲜的强硬回应实际上与中俄立场形成了战略配合。有观察家指出,朝鲜的介入相当于告诉日本:“别以为你挑衅的只是中俄韩,你们日本欠我们朝鲜的血债,我们记得清清楚楚。” 朝韩双方对日历史认知的共识,也体现在文化层面。韩国持续推动海外独立运动遗址的修复与纪念,如在中国上海、重庆等地修复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而朝鲜则通过文艺作品和教科书,强化抗日斗争历史的教育。这种文化领域的“各自表达”,实质是共享历史记忆的不同呈现方式。 随着东亚地缘格局的变化,朝韩在对日历史问题上的共识,可能成为未来半岛对话的潜在切入点。李在明在谈及对朝政策时强调“应走出冷战的对抗思维,开启半岛和平的新时代”。而对殖民历史的共同记忆,或许能为这一愿景提供少有的情感与认同基础。 在首尔与平壤的街头,分别矗立着不同形式的抗日纪念设施。韩国的“分享之家”里,民众佩戴黄色蝴蝶纪念“慰安妇”受害者;而朝鲜的博物馆中,详细展示着抗日武装斗争史。 这些场所吸引着不同政治制度下的民众,却诉说着相似的历史故事。这种记忆的传承,超越了意识形态的分歧,成为连接两岸民众的无形纽带。

0 阅读:10

猜你喜欢

理大国迷雾

理大国迷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