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哈罗娃盛赞中餐:美食背后是文明的共鸣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有“外交名嘴”之称的扎哈罗娃,近日在公开活动中一句朴实的“我就是喜欢中餐”,在社交媒体引发热议。这位向来言辞犀利的外交官直言,中餐最吸引她的是饮食理念——并非单独端上的一道菜,而是多样菜品可自由挑选、搭配品尝,这与西方饮食模式截然不同,既藏着选择的乐趣,更有共享的温暖。她的偏爱恰恰点出中西饮食文化的核心差异:西方分餐制强调个体独立,而中式合餐重互动与共情。事实上,诸多外国名人都曾为中餐倾心:奥巴马访华时迷上北京烤鸭,感叹其比白宫分餐更有人情味;贝托鲁奇盛赞中式宴席如“上演人情故事的舞台”;福原爱为学做锅包肉专程钻研,J.K.罗琳夸广式虾饺“如魔法艺术品”。就连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国宴上的宫保鸡丁也被外媒称为“东方神秘酱料的革命”,日后成为美国中餐馆爆款。扎哈罗娃对中餐的喜爱并非偶然。作为资深外交官,她多次访华,筷子使用娴熟,还深知“糖醋里脊配米饭才地道”;其父亲作为俄罗斯东方学家,家中收藏大量中国文史典籍,让她自幼浸润中国文化。这份偏爱背后,是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美食无攻击性,能跨越意识形态隔阂,成为文明交流的最佳使者。中餐的魅力,更在于“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一桌宴席可兼容川菜的麻辣、粤菜的清淡,恰似多元社会的缩影。如今海外中餐门店超60万家,挪威三文鱼、新西兰乳制品等食材也融入中餐体系,“味觉经济”正成为文化软实力的生动注脚。不同于部分西方媒体将中餐标签化、神秘化的做法,扎哈罗娃精准抓住了共享与平衡的核心,这份深入理解难能可贵。从丝绸之路上的香料茶叶,到如今餐桌上的跨国食材,食物始终是文明交流的先锋。文明的共鸣,终究要回归生活美学的认同,正如一双筷子、一碗汤,往往比千言万语更能打动人心。未来,或许会有更多人因美食、书法、京剧等文化符号爱上中国,而这份跨越国界的喜爱,正是文明互鉴的最好见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