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议! 日本最新通报 日本 36 家核心企业的对华经贸之行,说黄就黄了。 原定 11 月 25 日出发,丰田、索尼、三菱重工这些行业龙头都在名单里,临门一脚却被紧急叫停。 这事儿看着突然,实则是日本国内政治博弈、外部势力施压与企业自身利益诉求三重矛盾挤压下的必然结果,绝非偶然的临时变故。 要搞清楚这背后的逻辑,首先得看清日本国内政治势力的角力对企业经贸行为的深度捆绑。 这次带队的原本是日本经济产业省的一名高级官员,而叫停指令也恰恰来自日本政府内部的保守派势力。 近年来,日本自民党内部的保守派一直试图推动“去中国化”的产业政策,不断鼓吹“供应链脱钩”“经济安全保障”等论调,甚至出台了一系列旨在引导企业将产能迁出中国的补贴政策。 根据日本总务省公布的最新数据,2024年日本政府为企业“海外产能转移”提供的补贴金额高达1200亿日元,其中近60%的补贴都流向了计划将产能从中国迁出的企业。 而这次36家核心企业的对华经贸之行,显然与保守派的“脱钩”主张背道而驰,自然成为了他们施压的目标。 2025年日本将举行参议院选举,保守派为了争取右翼选民的支持,急于在对华政策上展现强硬姿态,这36家企业的经贸之行就成了他们拿来做文章的绝佳靶子,叫停行程本质上是一场牺牲企业利益的政治表演。 以丰田汽车为例,中国市场连续8年都是丰田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2024年丰田在华销量达到192万辆,占其全球总销量的28%。 仅新能源汽车领域,丰田就计划在2025年对华投放5款全新车型,这次之行原本就是要与中国的电池供应商敲定长期合作协议,同时推进在华新能源汽车研发中心的扩建项目。 索尼的情况同样如此,中国市场占索尼半导体业务营收的35%,尤其是在图像传感器领域,中国智能手机厂商的采购量占索尼该产品全球销量的60%以上,此次索尼原本计划与中国多家手机企业洽谈下一代图像传感器的合作研发事宜。 三菱重工则希望借助此次之行,推进与中国在工程机械、新能源发电设备等领域的技术合作,毕竟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工程机械市场,占全球市场份额的45%,而三菱重工在华市场份额近年来已下滑至5%,急需通过新的合作项目扭转颓势。 这些企业原本都寄希望于通过此次经贸之行突破当前的发展瓶颈,结果却被政治因素打断,不少企业的短期发展计划都因此搁浅。 就在此次日本企业对华经贸之行筹备期间,美国商务部副部长专门到访日本,与日本经济产业省官员举行闭门会议,重点强调了“限制向中国出口高端术”“防范供应链风险”等议题,甚至明确提及不希望日本企业与中国在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等关键领域开展深度合作。 事实上,美国对日本企业的施压并非首次,2023年美国就曾迫使日本政府出台针对中国的半导体设备出口管制措施,导致东京电子、尼康等日本半导体设备企业失去了大量中国订单。 这次行程的叫停还暴露了日本经济政策的自我矛盾。一方面,日本政府口口声声强调要“振兴经济”“提升企业竞争力”,而中国作为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2024年中日双边贸易额达到3580亿美元,占日本外贸总额的21%,中国市场对于日本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另一方面,却又在政治和外部压力的裹挟下,不断干扰企业的正常对华经贸活动,这种自相矛盾的做法正在让日本企业付出沉重代价。 根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的调查数据,2024年日本企业对华投资同比下降了15.3%,创下近五年来的最低水平,其中不少企业因为担心政策变动而不敢推进对华合作项目。 再从中日经贸合作的现实基础来看,双方在产业链、供应链上的融合早已深度绑定,绝非简单的“脱钩”就能切割。 中国是日本众多关键零部件的重要供应国,比如丰田汽车在华生产基地使用的零部件中,有65%来自中国本土供应商;索尼的电子元器件生产,也依赖中国提供的稀土材料和精密加工设备。 同时,中国也是日本产品最重要的销售市场,除了汽车和电子产品,日本的化妆品、日用品、农产品等都高度依赖中国市场的消费力。 这种深度融合的经贸关系,决定了日本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市场,强行叫停经贸交流,本质上是违背经济规律的行为。 虽然暂时打断了双方的合作进程,但从长远来看,企业追求利益的本能终究会突破政治因素的束缚,毕竟没有哪家企业愿意轻易放弃一个如此庞大且充满活力的市场。 总体来看,日本36家核心企业对华经贸之行的紧急叫停,是日本国内政治博弈、美国外部施压以及经济政策自我矛盾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波操作看似是日本政府在展现“强硬姿态”,实则是拿企业的利益和日本经济的未来做赌注。 对于参与企业而言,此次叫停无疑是一次不小的打击,但对于中日经贸关系的长远发展而言,这种违背经济规律的干扰终究难以持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