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到央视新闻了!近日,河北唐山的邵女子在一老爷爷的摊位上买了一斤菠菜,当老爷爷称完菜之后,就觉得不太对劲,一斤的菠菜怎么这么多呢? 抱着怀疑的态度,邵女士带着菠菜回了家,等她回家用自家的称称了称。果不其然,这哪里是一斤的菠菜,分明就是两斤。 邵女士攥着那袋沉得晃手的菠菜,没半点“占了便宜”的窃喜,反而皱起了眉。 她常绕路买路边摊的菜,知道这些蹲在街角卖菜的老人,大多是附近村里的,菜是天不亮就从自家地里薅的,叶子上还沾着露水,择的时候连蔫了的边都要掐干净,卖的价比小区菜店低了快一半。 刚才那袋菠菜,她提在手里坠得手腕发酸,哪是一斤的分量?多收的那一斤钱,说不定是老人早上买馒头的钱,或是攒着给孙辈买本子的零头。她没多耽搁,换了双平底鞋就往摊位跑,那袋菠菜揣在臂弯里,风一吹,菜叶子蹭着外套,凉丝丝的。 到摊位的时候,老爷爷还蹲在原地,旁边放着个掉了瓷的搪瓷缸,里面是半缸凉透的白开水,装菜的筐子破了个洞,用草绳缠了两圈。 他正低头理剩下的菠菜,指尖沾着泥,指甲缝里卡着点菜根的绿,连指关节都皱得像干了的树皮。看见邵女士折回来,他先慌了神,赶紧撑着膝盖站起来,腿晃了一下才稳住,手在深蓝色的外套衣角上使劲蹭:“姑娘,是菜不新鲜?我给你挑两把刚择的,叶儿都嫩着哩。” 邵女士把菠菜往他那台旧秤上一放,指着跳起来的秤砣说:“大爷,您这称指针锈了吧?刚才说一斤,这称显的是两斤,我得把多的钱补给您。” 老爷爷盯着秤看了好半天,眼睛凑得离指针只有几厘米,才拍了下大腿,声音都哑了:“嗨,这老称是我儿子十年前卖水果用的,去年指针就锈住半截,我眼神花,刚才瞅着针在一斤那儿,没承想偏了半截。” 他接过邵女士递过来的零钱——是两张皱巴巴的一块和几个钢镚,攥在手里的时候,指节都紧得发白,又往邵女士的袋子里塞了两把带着根的菠菜:“姑娘你是实诚人,这菜不值钱,你拿着吃。” 邵女士把菜推回筐里,笑着摆了摆手:“够了够了,您这菜新鲜,我今晚炒着吃正合适,下次还来您这儿买。”老爷爷搓着手,嘴角咧开,露出几颗缺了的牙,看着邵女士走远,还朝着她的背影喊:“姑娘,明天我带点萝卜,刚从地里拔的!” 没人逼着邵女士折返这一趟。毕竟多拿的一斤菠菜,撑死了值两三块钱,就算她装没看见,揣着菜回家炒了吃,也没人会说一句不是。 可她偏要跑这一路,不是为了落个“好人”的名声,是她看见老爷爷蹲在风里理菜的样子,想起了老家种地的爷爷——每回卖菜都要在村口等大半天,遇着砍价的,连五毛钱都要让出去,菜卖不完就挎着筐挨家送,总说“烂了可惜”。她补的不是那几块钱的差价,是不想让老人的辛苦,折在一台锈了的秤上。 这事儿能火到央视新闻,不是因为多轰轰烈烈,是这袋沉过头的菠菜里,裹着最实在的“将心比心”。 现在不少人买东西,总盯着自己的得失:怕称少了亏,怕价高了冤,遇上“占了便宜”的事儿,第一反应是赶紧走,生怕对方反悔。可邵女士偏反过来,看见对方可能亏了,就急着把好处还回去。这种心思不是刻意装出来的,是看见别人的难,顺手就伸了把手。 老爷爷的称不准是无心之失,邵女士的折返是主动的善意,这两个普通人没说什么漂亮话,没做什么惊天事,就靠着一袋菠菜、几块零钱,把“体谅”这两个字,落在了实实在在的生活里。 不是所有的善意都要大张旗鼓,有时候多跑一趟路,多补几块钱,就是把别人的辛苦,真真切切放在了心上。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