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放弃中国国籍,成为一名日本人,就是为了打败中国队”。 这句话当年在体育圈炸开了锅,任彦丽这个名字一夜之间从"亚洲重炮"变成了众人唾弃的对象。 在那个年代,这种选择带来的冲击可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尤其是她父亲还是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兵。 任彦丽从小在军人家庭长大,父亲任位凯常挂在嘴边的就是"保家卫国"。 本来想安安稳稳走标枪这条路,但后来发现垒球才是她真正的天赋所在。 17岁入选青年队就拿下世锦赛"击打率王"和"本垒打王",国家队时期更是中国女垒的核心人物,连续多年帮助球队拿下亚洲冠军,"亚洲重炮"的名号可不是白来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日体育交流频繁,任彦丽在日本认识了名将宇津木妙子。 对方看中她的击球天赋,邀请她加入日本职业俱乐部。 当时国内运动员月薪才80元,而日本方面开出年薪12万人民币还包住房,这样的诱惑放在谁身上都得掂量掂量。 她就这样成了中国首位登陆日本垒球联赛的运动员,在日立高崎队连续三年当选MVP,帮助球队实现三连冠。 32岁那年任彦丽做了个改变一生的决定,放弃中国国籍加入日本籍,改名宇津木丽华。 按照日本法律,外籍运动员不能代表国家队参赛,而当时中国女垒正处于新老交替,她的主力位置也开始动摇。 这个选择曝光后,父亲任位凯气得把她所有照片奖牌都烧了,接受采访时直接骂她是汉奸,说自己打了一辈子日本人,女儿却成了日本人。 2004年雅典奥运会,41岁的宇津木丽华代表日本队和中国队争夺铜牌。 第八局她击出关键二垒安打,帮助日本队2-1绝杀中国。 赛后采访她那句"代表日本击败中国是我最大的愿望",经央视转播后彻底点燃了国内舆论。 大家翻出她父亲的抗战经历,说她愧对先烈,连《人民日报》都发文批评她毫无民族气节。 其实类似的事情之前也发生过,乒乓球运动员何智丽改籍日本改名小山智丽,击败邓亚萍时喊"哟西"同样引发轩然大波。 这反映出咱们对体育归化的特殊敏感,当个人选择和国家荣誉冲突时,"忠诚"往往会压倒"职业"考量。 反观其他国家,美国篮球运动员归化他国、非洲田径选手加入欧洲国籍,舆论反应就平和得多,这可能和咱们近代的历史记忆有关。 2006年任位凯肺癌晚期住院,任彦丽从日本赶回北京想见最后一面,却被亲戚拦在病房外。 老人临终前对儿子说,死也不想见那个穿日本队服的女儿,她的样子比当年日本兵的刺刀还扎心。 父亲去世后她在灵前跪了3小时,灵堂里连个属于她的位置都没有。 如今60岁的宇津木丽华定居日本,未婚无子女,偶尔担任垒球教练,很少再提中国。 她在自传里写"我以为改籍是职业选择,却没想到斩断了与祖国和父亲的所有联系"。 现在看来,这个选择到底值不值只有她自己知道。 每个人的命运都是历史和现实交织的结果,或许我们该思考的是,当个人理想撞上国家认同,是否真的只能二选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