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21岁战士从前线归来获一等功,向农村的未婚妻提分手,未婚妻闹到部队,看到战士下半身时哽咽落泪...... 战士刘庄带着一封分手信和一张北上的车票,把刚刚获得的一等功藏进了抽屉。 他的未婚妻赵润莲却不信,踏上了从河北农村到云南前线的漫长寻人路,结局却让所有人猝不及防。到底是什么,让一个英雄宁可被误解也要挥刀自断情丝?又是什么,让一个农村姑娘宁肯卖掉羊也要找到他? 刘庄当时21岁,侦察兵,脾气倔,打起仗来不要命。一次夜间防御作战,敌军突然反扑,刘庄带头掩护战友撤退。黑暗中,他踩中了地雷,爆炸瞬间,战友全部安全撤离。 他自己却倒在阵地上,下半身血流如注。等到战友抬他回来的时候,他已经失去了知觉。手术之后,医生宣布:高位截瘫。这一战,他赢了荣誉,却再也无法站起来。 消息传到部队,刘庄立功,荣获一等功!”可喜报背后,是一份沉甸甸的诊断书。部队特地安排他在医院疗养,战友、领导轮番来慰问。刘庄看着床头的勋章,心里像压了块石头。 荣誉没能让他高兴,反而更添一层苦涩。他想到家乡的未婚妻赵润莲,可现在,自己成了残障,还能给她幸福吗?他咬牙写下一封分手信,寄给赵润莲,只说“你还年轻,别等我了”。 收到信的那天,有人劝赵润莲趁早想开点,有人背地里议论她傻。可赵润莲认准了刘庄,认准了他许下的承诺。她攥着信,把家里养的羊卖掉,又找亲戚借了点路费,硬是从河北农村坐了三天火车,辗转了好几趟车,到了云南的部队医院。 路上她一个人,带着点干粮,路费全靠省出来的钱。火车上坐的是硬座,夜里迷迷糊糊,脑子里全是刘庄的影子。她想着无论如何要见到他,哪怕只是问个明白。到医院那天,她拖着疲惫的身体,找到部队领导。 领导见她来了,赶紧安排了接待。部队对荣誉军人家属格外照顾,专门安排她暂时住在医院附近,还打听清楚她的来意,安慰她说,刘庄是个英雄,部队会照顾到底。 赵润莲推开病房门的那一刻,心跳得厉害。刘庄坐在床上,脸比以前更瘦了,裤管空荡荡的,看上去比她记忆中矮了一大截。她的第一反应不是生气,是心疼。她冲进病房,什么话也说不出来,眼泪就掉了下来。 刘庄见她来了,先是惊讶,接着低下头,哑着嗓子说:“我成了残废,别管我了。”赵润莲却哭着摇头,什么话都听不进去。她抱住刘庄,把头埋在他肩膀上,说了一句:“没了腿咋了?我就是你的腿!”这句话,后来成了两个人一辈子的誓言。 部队知道赵润莲的情况后,专门给她安排了临时工,让她在附近的小卖部帮忙,一来能赚点生活费,二来方便照顾刘庄。那个年代,随军家属或者探亲的亲人常常在军营周围找些零工,有的在食堂洗菜,有的帮着做点杂活,日子虽然清苦,但却很实在。 赵润莲每天一大早就跑到小卖部帮忙,中午抽空给刘庄送饭,晚上还要帮他翻身、按摩。有人看不惯,说她“赖上”了刘庄。 结婚以后,赵润莲成了刘庄的“腿”和“眼睛”。她用自行车后座推着刘庄去赶集,逢年过节还会带他去看望老战友。家里条件不好,她就想尽办法做点小生意,帮刘庄找点活儿做,鼓励他多读书、多写字。 刘庄也慢慢走出自卑,靠着自己的努力,成为村里出了名的“励志典型”。儿子出生后,赵润莲更忙了,但从没抱怨过一句。等到儿子长大参军,穿上军装那一刻,刘庄感慨地说:“这辈子最对的事,就是没把她推开。” 刘庄不是孤例,那个年代,像他一样的残疾老兵还有不少。很多人退伍后都面临生活的巨大压力,但只要有家庭的支撑,有爱人的陪伴,他们一样能活出精彩。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以残缺之躯铸就生命丰碑——记钢铁战士刘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