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根据法国总统办公室公布的消息,法国总统马克龙确认将于12月3号到5号访问北京,那么如何看待马克龙的这一次访华,他又要与中方谈一些什么呢? 11月27日,法国爱丽舍宫突然对外宣布:马克龙将于12月3日至5日访问中国,这消息一出,外界立刻明白——这趟不是普通的外交例行公事,而是马克龙带着沉重任务、几乎是“背水一战”地来了。 说白了,马克龙现在国内压力山大,急需要一次对外关系上的亮点来稳住场面,法国明年还要当G7轮值主席国,可眼下全球形势变了,G7的影响力已经大不如以前,再不拉上几个重要国家撑场面,那拆穿了就只剩一桌“西方内部自娱自乐”。 所以他这次索性放低架子,准备当面邀请中国参加本来带点“精英俱乐部傲气”的G7,还打算对金砖国家也释放善意。 但这背后不是浪漫的法式胸怀,而是现实逼来的:西方老牌强国的号召力正在下降,不靠新兴力量根本撑不起面子。 马克龙一边要把普京排除在外,一边心里又明白,没有中国参与,他担任主席国根本拿不出像样的成果,更别提什么政治遗产了,他的纠结,恰恰反映了欧洲现在的尴尬:想保持架子,又离不开中国。 相比外交大话,马克龙这次的经济诉求更紧迫,欧洲的产业链正缺关键原材料,特别是稀土,汽车工业、电池、半导体都离不开这些东西,之前欧企为稀土递交了两千多份申请,结果只批了一半,整个欧洲被“卡脖子”的焦虑越积越重。 更糟的是,德国国内乱得一塌糊涂,政府摇摇欲坠,欧洲“二号引擎”失速,马克龙不得不硬着头皮扛起“欧洲代表”的角色,希望中国给点供应链方面的确定性。 问题是,信任不是一句话就能恢复的,中国不是不合作,但法国和欧洲过去的操作确实让人心里有疙瘩:访华期间热情满满谈合作、要资源要市场,刚走没多久,欧盟又对中国产电动车挥刀加税。 这种前后不一致的行为,在中国老百姓眼里就是典型的“吃饭砸锅”,在这种情况下,他再谈供应链稳定,可信度自然打折扣,更何况欧洲总是一会儿担心被断供,一会儿跟着美国炒中国威胁论,逻辑混乱得让合作难免飘在表面。 在地缘政治上,马克龙的算盘同样不简单,特朗普抛出俄乌“28点和平方案”后,欧洲内部对战争走向越来越紧张,马克龙明知中国不是直接当事方,却仍希望中国利用与俄罗斯的关系帮他去“劝普京”,再加上加沙冲突和气候议题,他想借和中国的互动显示法国在全球还有影响力。 但理想和现实之间有鸿沟,法国国内现在一片乱象,议会像菜市场一样吵作一团,总理换了又换,政府一个比一个短命,一个国内政令都推不动的总统,在北京说出去的话,回去能不能落地,他自己都难说清。 对中国来说,接待马克龙是对法国这个欧洲大国的必要礼节,但并不意味着要无条件照单全收,G7的邀请也好,经贸合作也罢,最终要看法国有没有真正把“战略自主”放在心上,如果只是想把中国拉进场给西方的表演增光添彩,或者借机做政治秀,那就免谈。 马克龙这趟想要收获点实际成果,就必须展示足够的诚意,把“有求于中国时亲热,遇到分歧就翻脸”的老毛病改一改,否则,他离开北京时带走的依然只是说了好听但回国无法兑现的空话。 现在的国际环境,都看行动,不看表演,谁是真合作,谁是作秀,一眼就能看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