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毛主席找宋庆龄借了5万美元以解红军之危,宋庆龄直接卖房筹钱,把5万美元汇给了党中央,没过多久,周总理竟把宋庆龄给钱一事告知了宋子文。 1969 年北京,廖梦醒拆开宋庆龄寄来的信,目光停在一句话上。 “当年为红军筹款之事,我从未后悔”,钢笔字迹力透纸背,让她瞬间想起 1936 年的上海。 那年冬天,宋庆龄把和孙中山的婚房典押出去,凑齐 5 万美元汇给陕北红军。 这封信揭开的,不仅是一笔借款的往事,更是宋庆龄藏在岁月里的革命担当。 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的展柜前,游客盯着一本泛黄档案轻声惊叹。 《保卫中国同盟档案》里,夹着张 1936 年的洋房典押契约复印件,签名处墨迹已淡。 这是宋庆龄为红军凑 5 万美元时典押婚房的凭证,而档案里还藏着周总理的一段决策往事。 当时周总理让联络人把筹款实情告知宋子文,背后藏着盘活抗日大局的深谋远虑。 时间拉回 1936 年冬,上海莫里哀路 29 号的客厅里,宋庆龄正和中介低声交谈。 “价格不用谈太高,只求尽快拿到钱。” 她手指划过房产证上 “孙中山” 的名字,声音发紧。 中介走后,她取出孙中山的抚恤金存单,凑够 5 万美元,让地下党以 “书籍款” 名义汇款。 陕北红军收到钱时,周总理正在油灯下看物资清单,得知款项来源后,立刻叫来了联络人。 “你去一趟上海,把宋庆龄先生筹款的事,悄悄告诉宋子文。” 这个决定让不少人费解。 要知道宋子文当时是国民党行政院副院长,表面上和共产党分属 “敌对阵营”。 可周总理心里清楚,1936 年的中国早已风雨飘摇,日军步步紧逼华北,危机四伏。 蒋介石坚持 “攘外必先安内”,亲日派何应钦等人还在暗中阻挠抗日,局势十分复杂。 而宋子文虽在国民党中枢,却一直反对内战、主张联共抗日,曾托宋庆龄给陕北送过谈判密信。 让他知道姐姐的付出,不是暴露秘密,而是借他的力量推动抗日统一战线。 联络人带着消息找到宋子文时,他正在办公室处理公务,听完后猛地站起来。 他既惊讶于姐姐竟典押婚房筹款,更敬佩共产党在绝境中仍坚持抗日的决心。 宋子文没声张,反而暗中叮嘱手下:“要是有人查‘书籍款’的去向,就多担待些。” 后来国民党海关扣了宋庆龄给延安送的医疗器械,正是宋子文出面斡旋才放行。 他还利用自己的人脉,在国民党内部游说,减少对红军的物资封锁,为抗日留了条生路。 这步棋的效果很快显现。 1936 年底西安事变爆发,何应钦等亲日派主张武力解决。 宋子文顶着巨大压力,主动提出飞往西安谈判,临行前还特意去上海见了宋庆龄。 “姐姐你放心,我一定会促成和平解决,不能让日本人看笑话。” 他坚定地说。 宋庆龄则在上海联络各界人士发声,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姐弟俩一内一外配合。 最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雏形就此形成,而这一切都始于那次 “实情透露”。 没人知道,这笔钱到陕北后,除了买棉衣药品,还支持了红军的兵工厂建设。 1937 年初,宋庆龄又通过 “保卫中国同盟”,给延安送了批手术器械和消毒药品。 有次药品被海关扣押,她直接找到宋子文,拍着桌子据理力争:“这些是救伤员的,不是军火!” 宋子文立刻出面协调,让药品顺利运抵陕北,解了八路军伤员的燃眉之急。 姐弟俩虽在政治立场上有差异,却在抗日这件事上,达成了无声的默契。 1954 年潘汉年受毛主席委托,把 5 万美元连本带利还给宋庆龄时,她还提起了这段往事。 “当年周总理让宋子文知道这件事,真是高明,既显了诚意,又破了僵局。” 她笑着说。 后来这笔钱被捐给福利基金会,宋庆龄亲自选址在上海建了儿童福利院,常去给孩子讲故事。 档案里的老照片里,她蹲在福利院院子里,给孩子系鞋带,笑得眉眼弯弯。 如今在故居纪念馆的互动屏上,能看到 1941 年宋庆龄在香港电台的录音。 她用流利的英语呼吁国际援助,声音坚定有力,背景里还能听到打字机的声响。 旁边的展柜里,放着 1948 年她给华东野战军送 2000 床棉被的清单,运输路线图蜿蜒曲折。 游客触摸屏幕,就能看到宋子文当年斡旋海关的记录,这段隐藏的历史终于被更多人知晓。 现在的上海莫里哀路 29 号,每天都有游客来参观。 讲解员会指着客厅的藤木沙发说:“这是她和孙中山结婚时的家具,当年典房没舍得带走。” 这栋房子见证过牺牲与智慧,如今成了传承革命精神的阵地,永远温暖明亮。 主要信源:长江日报——这件珍贵文物首次展出印证一段往事,宋庆龄抵押房子筹款支持中国... 新湖南——【宋庆龄生平展】九个“国”字背后,宋庆龄一生的选择 - 统战要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