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现在巴不得中国能早点抛售美债?为啥他们一直不降息,因为他们很清楚,中国迟早会卖掉手里那7800亿美元的美债。市场上能接过这么大一笔美债的,恐怕只有美联储自己,所以他们一直在等这个机会。 全球金融的暗流,往往不是靠新闻头条来推动,而是在看似平静的市场背后,早已开始翻涌。 中国减持美债,美联储迟迟不降息,这两件看似无关的事,其实正在让整个金融圈感受到一股“静悄悄的紧张”。 美债,这玩意儿不只是美国政府的借条,更是一种全球金融的通用货币。中国过往因为贸易顺差,手里积累了大量美债,最多的时候一度接近1.3万亿美元。 但到了2025年9月,这数字已经滑到了7000亿美元左右。 这不是突然出手,而是早就开始的缓慢退出。从2023年开始,中国就像是拿着滴管卖美债,每个月几十亿的规模,既不惊动市场,也不让价格暴跌。 但美国财政部却不会无动于衷。要知道,美国政府2025财年赤字高达1.78万亿美元,光是利息支出就超过了1.2万亿,比军费还高。 这种时候,谁还敢让美债收益率飙升,融资成本一涨,财政就要出问题。 中国每次减持,就像往水塘里扔小石子,看不见大浪,但水面一直在晃。市场也不是傻子,日本、英国这些传统盟友反而在这个时候加仓,外国持有美债的总量不减反增,创下了9.2万亿美元的新高。 这背后,当然不是大家突然看好美国经济,而是有人在有意无意地“接盘”。中国减持的空位,自然有人补上,只不过补得不动声色。美联储看到这一幕,表面不动,心里却估计在打算盘。 降息,是市场天天挂在嘴边的词。但2025年都快年底了,美联储就是不松口。通胀的确还在,但同比数据已经明显下来了,只是“核心通胀”不太配合。 表面看,是怕通胀再起,实际上,更像是在等一个合适的“机会”。什么机会?那就是中国如果真有一天把美债甩出来,美联储就可以顺理成章地重启量化宽松,自己买下那些没人敢碰的债。 这不是阴谋,是阳谋。2008年金融危机、2020年疫情,美联储都干过同样的事。市场一出事,他们就站出来买债,压低利率,刺激经济。这套剧本早已烂熟,只差一个触发点。 问题是,这次中国不按剧本演。减持节奏太慢,市场根本没出现恐慌。美联储等着市场波动,好借机出手,但市场却因为中国的“稳”,一直稳得像老狗。 中国不是在逃,而是在换。减持美债的同时,黄金储备已经超过2300吨。这是在为未来可能的金融风险做准备。美债再安全,也挡不住美元被滥发的事实。黄金、资源、人民币资产,才是中国现在真正的方向。 人民币国际化,也不是喊口号。从石油人民币,到中东、东盟市场的本币结算,再到黄金和上海期货市场的联动,这些都是在削弱美元的霸主地位。 美联储原本等着中国出手,然后市场恐慌,他们再高调出场“救市”。这套操作既能压低债券收益率,还顺便把经济重新拉起来,简直一箭双雕。现在箭还在弦上,靶子却迟迟不出现。 中国这一手“慢刀切”,看似普通,实则精准。每次减持都像在试探底线,但从不越界。市场没感到剧烈震荡,美联储也找不到出手的借口。高利率拖着经济下行,企业投资萎靡不振,消费也开始松动。 美联储若真降息,就要面对通胀反弹的风险;不降息,经济又吃不消。这时候,中国每个月几十亿的减持,反而成了钳制他们行动的“钉子”。动不了,也说不清,只能等。 其实,美债从来就不是“无敌”的。它之所以安全,是因为大家都相信它安全。可一旦主要投资者开始退出,那就像是一场音乐椅游戏,没人想当最后那个没椅子的倒霉蛋。 中国的退出是温和的,不是“砸盘”,但影响是长期的。美联储本以为能等来一场“危机中的机会”,结果却等来了“稳定中的无奈”。算盘打得再响,也要有人配合才行。 这场博弈,不是输赢那么简单,而是策略与节奏的对抗。中国选择了慢节奏,但步步为营;美联储则希望制造一次“战术恐慌”,结果却被中国的“定力”打了个措手不及。 美国还在试图维持“美元中心”的局面,但全球资本早已开始寻找“备胎”。中国的策略并不激进,却足够坚定。不打乱仗,但也不让对手轻松。 未来几年,美债还会是中国外储的一个重要部分,但已经不再是唯一选择。每一次减持,都是对美元体系的“温柔一击”。不见血,但能让人心慌。 美联储的算盘,最终恐怕要落空。中国没有按他们设定的剧本抛售,也没有制造市场恐慌。反而是用一套极其稳定的策略,把主动权牢牢握在自己手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