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个人,他给毛主席当了26年警卫员,主席去世后,他又接连保卫华国锋、邓小平。如今,他已经90多岁,依然健在。你可能觉得,警卫员不就是站岗放哨吗?其实远不止如此,他更是毛主席安插在民间的“眼睛”和“耳朵”。 江苏海安某社区的路灯下,93 岁的陈长江正弯腰检查线路。 这双手曾为毛主席挡过人潮,也记录过千万农民的心声,如今仍在温暖邻里。 没人会把这个修路灯的老人,和三代领导人的卫士联系起来。 2024 年的每个周末,陈长江都会带着工具包在社区转悠。 看到松动的灯座就拧紧,发现昏暗的灯泡就更换,居民们都喊他 “陈师傅”。 他总说:“能为大家做点实事,心里踏实。 ” 这份踏实,早在 80 多年前的苦难岁月里就扎了根。 1931 年,陈长江出生在海安一个佃农家庭,家里连块像样的耕地都没有。 寒冬腊月,他穿着露脚的草鞋去放牛,冻得脚面全是裂口。 11 岁那年,父亲积劳成疾去世,他被迫去地主家做长工,每天只能喝稀粥。 这样的日子,让他在 15 岁时攥紧了拳头 —— 要找条能活下去的路。 1946 年,新四军路过海安,陈长江瞒着母亲偷偷报了名。 部队里,他因为年纪小却机灵,被分到侦察连当通讯员。 第一次执行任务,他就冒着枪林弹雨,把情报送到前线指挥部。 战后,连长拍着他的肩说:“这小子,是块当兵的料!”1948 年淮海战役期间,陈长江主动申请加入突击队。 他跟着战友们夜渡冰河,在敌人的炮火中架起浮桥。 战斗中,他的胳膊被弹片划伤,却咬着牙继续扛木板。 1949 年 3 月,因作战勇敢,他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对着党旗庄严宣誓。 1950 年,中央警卫团到部队挑人,要求严苛到每个履历都要核查。 陈长江的党员身份、实战经历和贫苦出身,让他顺利通过筛选。 坐上去北京的火车时,他只知道要执行 “重要任务”。 直到走进中南海,看到 “为人民服务” 的牌子,才知是要守护毛主席。 1952 年 4 月,陈长江在丰泽园后门第一次见到毛主席。 主席笑着问他名字,听说是 “陈长江”,打趣道:“比我的名字好记!” 这次对话后,主席常叫他 “小长江”,有时还会问起海安的农活。 他没想到,自己会从一个哨兵,变成主席了解基层的 “耳朵”。 1955 年 5 月,毛主席对警卫团说:“要多回老家看看,别脱离群众。” 陈长江第一次回乡调查,就蹲在田埂上和老农聊了三天。 他把 “粮食不够吃”“农具短缺” 等问题记在小本子上,原原本本汇报。 主席看完笔记,眉头紧锁:“这些情况,我们一定要解决。” 1962 年,陈长江接替李银桥担任卫士长,全面负责毛主席的安保。 一次主席去工厂视察,群众认出后涌过来,现场瞬间失控。 他和战友们手挽手组成人墙,硬生生把主席护在中间。 回到驻地,他的胳膊被挤得淤青,却只关心主席有没有受惊。 1976 年 9 月 9 日,毛主席逝世的消息传来,陈长江当场哭红了眼。 他接到绝密任务:护送主席遗体到 “769” 地下工事保护。 在幽暗的工事里,他每天站岗 8 小时,确保遗体万无一失。 1977 年纪念堂落成,他亲手将遗体移入水晶棺,全程含泪敬礼。 之后几年,陈长江先后负责华国锋、邓小平的警卫工作。 邓小平南巡时,他提前勘察路线,连每个路口的红绿灯都反复确认。 1987 年离休时,组织要给他安排特殊待遇,他却婉言谢绝。 “我就是个老兵,回到老百姓中间才自在。” 如今 93 岁的陈长江,每天都会翻看当年的民情笔记本。 纸页早已泛黄,字迹却依旧清晰,记录着半个多世纪前的民生疾苦。 他还坚持每天看新闻,关注国家大事,偶尔给社区年轻人讲革命故事。 在江苏海安的老家,这位老兵用平凡的日常,续写着不平凡的人生。 参考文献: [1]吴志菲.警卫队长陈长江解密毛泽东的身后事[J].党史纵览,2014,(04):29-33. [2]余玮.红色警卫队长的红色披露(连载二)[J].文史精华,2009,(10):20-27. 红色警卫队长陈长江的红色披露(一)余玮 吴志菲 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