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为何很难被攻占,二战美国不用原子弹,也很头疼?回看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一个问题,就是日本这个国家很少受到其他国家的攻占。这是为何?二战时,要是美国不用原子弹,有没有别的方法让日本遭受重创呢?关于日本为何在历史上,鲜少有被攻占的经历,这个原因还要从他们的地理位置与邻国来说起。 日本是个四面环海的岛国,不管在古代还是近代,大海都成了天然的保护。古代的时候,航海技术落后,想带兵攻打日本,就得靠坐船跨海。那时候的船又小又不结实,遇到风浪就容易翻,而且带不了多少士兵、粮食和武器。就算勉强开到日本海边,登陆后也很难站稳脚跟,因为补给根本跟不上,士兵饿肚子、没弹药,自然打不了仗。 到了近代,航海技术进步了,有了大船、蒸汽船,跨海不再像以前那么难,但日本的地理位置还是占优势。日本的海岸线特别长,港口又多,想找个合适的地方登陆不容易。而且日本本土多山,平原很少,主要的平原都在沿海一带,一旦登陆部队上岸,想往内陆推进,就会遇到一座座山,日军可以在山上修工事,居高临下打击,登陆部队很难前进。 更关键的是,进攻方的补给线得靠海运维持,日本如果派军舰或者飞机偷袭补给船,补给一旦断了,前线的军队就没法坚持。另外,日本虽然本土资源不算多,但二战的时候已经有了不少工厂,能自己造武器、军舰,加上岛国相对封闭,外敌很难破坏它的后方工业,不像大陆国家,后方容易被迂回包抄。 周边的邻国,也没有能力或者意愿去攻打日本。中国古代的王朝,比如汉、唐、宋、明,大多把精力放在治理大陆上,觉得海外的岛国离得远,打下来也不好管理,没必要花大力气去征伐。唐朝的时候,和日本在朝鲜半岛的白江口打了一仗,唐朝赢了,但也没趁机打日本本土;明朝的时候,有倭寇来骚扰东南沿海,明朝也是派兵防守,没想着去打日本。 俄罗斯(以前叫苏联)呢,主要是往欧洲和亚洲大陆扩张,远东地区对他们来说太远了,二战的时候,苏联虽然最后对日本宣战,也只是打了中国东北的关东军,没打算登陆日本,因为他们的海军在二战中损失不少,想送大量军队跨海,补给也跟不上。朝鲜半岛上的国家,历史上大多受中国保护,自己的实力有限,根本没能力组织军队去打日本。 二战的时候,美国和日本在太平洋打了好几年,美国已经占了上风,控制了制海权和制空权,但想让日本投降,不用原子弹的话,确实很头疼。第一个办法就是继续海上封锁。日本是岛国,石油、钢铁、粮食这些关键东西都得从国外运,美国的军舰和飞机盯着海上通道,不让任何物资运进日本。 时间一长,日本的工厂造不出坦克、飞机、军舰,军队没了武器弹药,老百姓没了粮食,日子过不下去,可能会逼着日本政府投降,但这得等挺长时间,美国和盟军也得一直盯着,期间还可能有零星的战斗,伤亡也会不断增加。 第二个办法就是直接派兵登陆日本本土。当时美国已经制定了 “没落行动” 的计划,先打九州,再打本州。可日本已经做好了拼命的准备,从满洲、朝鲜以及北日本等地方调集了大批部队,驻九州的兵力达到 90 万人,还组织了三千多万老百姓参军,不管男女老少,手里有的只有火枪、弓箭,甚至是竹子做的刀枪,号称要 “玉碎”,就是拼到最后一个人也不投降。之前打硫磺岛的时候,美军投入了 22 万人,打了 36 天,虽然赢了,但自己伤亡了 2.6 万人,日军 2.3 万人几乎全部战死。 冲绳岛战役更惨烈,美军伤亡 6.5 万人,日军伤亡 11 万人,还有大量平民死伤。如果登陆日本本土,日军会利用山地和坑道工事,和美军打巷战、游击战,美军估计伤亡会达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这是美国不愿意承受的。 那时候苏联也对日本宣战了,进攻了中国东北的关东军,让日本失去了最后的外交斡旋希望。但苏联的海军在二战中损失不小,也没有能力派大规模军队登陆日本本土。所以说,不用原子弹的话,美国要么选择长期封锁,要么选择付出巨大伤亡的登陆作战,不管选哪一种,都要花费更多时间和代价,这就是美国头疼的原因。 日本难被攻占,说到底就是地理位置给了天然保护,大海阻挡了外敌的进攻,多山地形又让登陆后的推进变得艰难。周边邻国要么没有进攻的意愿,要么没有足够的实力,没法对日本本土造成威胁。 二战时就算没有原子弹,美国想让日本遭受重创并投降,也要面临长期封锁的消耗或者大规模登陆的巨大伤亡,这都是基于真实的历史情况,没有凭空编造,也能让人清楚其中的道理。整个过程中,地理环境、邻国状况和战争时期的实际条件相互影响,让日本成为了很难被攻占的国家,也让二战中的美国在不用原子弹的情况下,面临着难以抉择的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