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于凤至身体发生溃烂,抛下丈夫张学良赴美治病。她憔悴走下飞机,正茫茫然。谁知,一个老外冲过来一把抱住她,还行了一个亲吻礼,说:“你终于到了!” 于凤至1897年出生在吉林省怀德县南崴子乡大泉眼村,父亲于文斗从事粮食生意,积累了丰厚家产,成为当地商会会长。她从小接受教育,8岁移居郑家屯,进入私塾学习基础知识,13岁考入奉天女子师范学校,系统掌握文化技能。毕业后,她继续到沈阳大学听课,保持学习习惯。张学良1901年出生,是张作霖长子,早年跟随父亲从军,1919年进入东三省陆军讲武堂炮科学习。1915年,张作霖与于文斗结为兄弟,认定于凤至有贵相,便促成两人定亲。当时于凤至18岁,张学良15岁。1916年4月,婚礼在郑家屯吴俊升宅邸举行,由吴俊升主持。新婚夫妇返回沈阳,住进大帅府。于凤至管理内务,处理家事,接待客人。张学良外出军务时,她留在府中协调事务。 于凤至在婚后展现出持家能力,她用英语与外国使节交谈,讨论东北事务。1923年,她在家乡创办新民女子学校,推动当地教育发展。宋美龄访沈阳时,两人交谈甚欢,导致茶叙延长,火车晚点。她被宋老夫人收为义女,与宋氏姐妹结拜。张学良常赞她稳重,认为她稳固了少帅府的格局。他们生有三子一女,长女张闾瑛、次子张闾珣、三子张闾玗、四子张闾琪。于凤至照料子女,教导他们识字。1930年中原大战后,两人赴南京,蒋介石夫妇设宴接风。于凤至在席间敬酒,参与社交。1936年西安事变后,张学良遭软禁。于凤至当时在英国陪子女读书,将孩子托付友人,返回南京。此后四年,她随张学良辗转浙江奉化、贵州修文等地,为他准备汤药。贵州潮湿环境导致她胸前旧伤复发,健康状况恶化。 于凤至早年接受现代教育,这让她在东北军阀环境中脱颖而出。她不仅管理家庭,还参与社会活动,如创办学校,培养女性人才。张学良的军旅生涯充满起伏,从讲武堂毕业后,他逐步掌控东北军权。两人婚姻虽由父辈安排,但于凤至的智慧帮助张学良处理外交事务。1928年张作霖遇刺后,她协助张学良稳定局面,支持东北易帜。西安事变爆发时,她迅速回国,展现出对家庭的责任感。软禁期间,她忍受监视,坚持陪伴丈夫。乳腺癌的发作源于长期劳累和恶劣条件,这反映了那个时代女性面临的压力。她的决定赴美求医,也体现了求生的实际考量。 1940年春,于凤至胸部溃烂流脓不止,乳腺癌侵蚀胸骨。张学良动用人脉,写信给宋美龄,安排她赴美就医。通过宋子文打通关节,她预约美国肿瘤专家彼得·杰拉德。从香港出发,她7月15日乘飞机到檀香山,7月26日转船,7月31日抵达洛杉矶。深秋季节,远洋客轮停靠旧金山码头。于凤至脸色蜡黄,身体瘦削,左胸肿瘤溃烂。她缓步下舷梯,汗水浸湿鬓角。刚踏上地面,一个金发碧眼的高大男子上前拥抱她,并在脸颊亲吻。彼得·杰拉德出示证件,确认身份。他扶她走向轿车,解释医疗行程。诊室里,彼得医生查看X光片,癌细胞已扩散。他决定立即手术。于凤至接受检查,医生标记手术位置。 于凤至的赴美之旅源于乳腺癌的严重恶化,这在当时医疗条件下需要先进技术。张学良虽被软禁,仍通过旧关系网寻求帮助。宋子文在美国有影响力,协助预约专家。彼得·杰拉德作为肿瘤专科医生,负责她的治疗计划。抵达旧金山后,她直接进入医疗程序。X光检查显示癌细胞侵及胸骨,这要求快速干预。手术方案包括切除肿瘤部位,以控制扩散。她的身体状况反映了长期积累的健康问题。专家的介入标志着她从中国传统医疗转向西方现代医学。这次相遇虽意外,但基于事先安排,体现了国际医疗援助的实际操作。 于凤至在美国的初步治疗聚焦于手术控制病情。彼得医生团队准备三次手术,针对左乳和周边组织。检查过程中,使用听诊器和影像设备评估扩散程度。她忍痛配合,助手记录数据。专家强调立即行动,以避免进一步恶化。张学良的安排确保了她获得顶尖资源。这反映了那个时代精英阶层利用人脉应对健康危机。赴美路径包括转机和船运,体现了旅行不便。抵达后,医生迎接体现了专业性。整个过程注重实际医疗步骤,而非情感表达。 于凤至的乳腺癌治疗在1940年属于前沿领域,美国医院设备先进。彼得·杰拉德作为犹太裔专家,有丰富经验。X光片分析后,手术计划分阶段实施。第一步针对主要肿瘤,第二步处理肌肉组织。她的身体虚弱,但坚持完成检查。这次医疗援助源于张学良的信件,通过宋氏渠道实现。抵达旧金山码头标志着新阶段开始。医生出示证件确认,避免误会。轿车运送她到医院,途中讨论行程细节。诊室环境专业,设备齐全,帮助诊断精确。 张学良的软禁生活依赖于凤至的陪伴,直到她的病情迫使分离。乳腺癌的溃烂源于贵州潮湿气候和压力积累。专家彼得·杰拉德在机场等候,体现了预先协调。拥抱和亲吻是西方礼仪,但对她而言是意外。证件核实后,她跟随前往医院。X光显示胸骨受侵,这需要大手术。医生团队评估风险,制定方案。她的旅行路线从香港到美国,耗时数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