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英国国防部称,其“火龙”高功率激光武器在赫布里底群岛的试验中成功击落了时速超过400 英里的无人机。 在确认该系统首次击落超视距无人机后,英国国防部与MBDA 英国公司签署了一份价值3.16亿英镑的合同,将于2027年开始在45型驱逐舰上安装该系统。 赫布里底群岛本就是英国军方专属武器试验场,此前多次承接各类装备测试任务,这次“火龙”能在此地击落时速400英里(约640公里)的无人机,绝非偶然。要知道这个速度的无人机,常规防空导弹拦截不仅成本高,还容易因目标灵活脱靶,“火龙”能精准命中,靠的是整套系统的协同发力。 牵头研发的MBDA英国公司没少下功夫,联合了奎奈蒂克、莱昂纳多两家企业组成团队,MBDA负责指挥控制与图像处理,莱昂纳多攻关光束导向器,奎奈蒂克研发光纤激光器,三方分工明确才啃下这块硬骨头。 MBDA英国公司总经理克里斯·阿拉姆深耕国防装备领域十几年,此前主导过多款导弹系统研发,这次签约后他直言,这不仅是“火龙”项目的里程碑,更能让英国在定向能武器领域稳住优势,顺带在英国各地撑起590个就业岗位,覆盖研发、制造到测试全环节,既推进国防科技,又带动相关产业运转。 “火龙”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极低的使用成本,单次发射仅需10英镑,折合人民币不到91元,差不多是一台小型家用电器一小时的用电费用。 对比传统防空导弹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美元的发射成本,这种差距足以让各国军方心动,也难怪英国急于推进量产。英国这么迫切升级装备,根源是自身防空体系漏洞太多。 承担海上防空核心任务的45型驱逐舰问题频发,6艘舰艇曾出现集体停航的尴尬,仅2024年就有4艘因动力故障长期趴窝在港口,没法正常执行任务。 更棘手的是45型驱逐舰的垂发系统兼容性极差,只能装填紫菀系列防空导弹,没法发射反舰或对地巡航导弹,战力严重受限,再加上英国本土低空防御薄弱,2024年多个空军基地曾遭小型无人机入侵,却没找到有效应对手段,这些短板让英国国防部不得不加快装备升级步伐。 俄乌冲突的爆发,更是倒逼英国提速“火龙”研发。 战场上空无人机大规模普及,彻底改写了地面作战规则,英国亲眼目睹无人机带来的不对称优势,也看清了自身防空系统应对这类目标的乏力。 原本计划2032年才完成部署的“火龙”项目,硬生生提前5年敲定2027年列装,就是怕未来陷入低空防御被动。 “火龙”当前功率达50千瓦,后续还能提升至150千瓦,它采用的飞轮储能系统很有讲究,源自威廉姆斯F1车队的油电混合动力技术,能解决高功率输出的能源难题,不用搭载体积庞大的锂电池,既减少占用空间,又降低战场受损后起火爆炸的风险,安全性大幅提升。 瞄准精度更是达到毫米级,官方测试中能在1公里外精准击中一枚1英镑硬币,拦截时先靠雷达提供目标初始数据,再由系统自带的光电传感器辅助跟踪,锁定目标仅需10秒,激光束持续加热就能摧毁无人机结构或烧毁电子元件,拦截效率远超传统武器。 不过“火龙”也并非毫无短板,它受天气影响极大,雾霾、暴雨等恶劣天气会削弱激光束能量,降低拦截成功率,海上高盐高湿环境还可能侵蚀光学部件,后续安装到45型驱逐舰后,稳定性还需实战检验。 而且英国这次部署并非替代原有防空系统,只是作为“海毒蛇”防空导弹的补充,毕竟“火龙”当前射程约3.4公里,仅能应对中近距离目标,远达不到远程防空需求。 对比全球激光武器发展格局,英国的进度不算领先,美国已在驱逐舰上部署60千瓦级激光武器,还部署到欧洲军事基地;以色列“铁束”系统射程达10公里,单次拦截成本仅2-5美元,还计划2025年正式部署;沙特更是靠激光武器创下单日拦截13架无人机的纪录,各国都在加速抢占定向能武器赛道。 英国这次砸3.16亿英镑推进“火龙”列装,本质是想弥补防空短板,跟上全球军备升级节奏。激光武器凭借低成本、高精度、可持续开火的优势,正在改变现代战争攻防格局,未来大概率会成为各国国防装备的重点发展方向。 但军备研发终究要服务于国家安全,过度追求技术领先引发军备竞赛,反而可能加剧安全风险,唯有理性推进装备升级,兼顾防御需求与和平发展,才能真正发挥国防科技的价值。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