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基辛格早就说过,俄乌打久了,最先倒霉的不是美国,不是小国,是德国,德国这么

叨叨小科天下事 2025-11-25 17:39:32

[心]基辛格早就说过,俄乌打久了,最先倒霉的不是美国,不是小国,是德国,德国这么多年,基本靠的是俄罗斯便宜的能源,特别是天然气,没有这玩意,德国的工业根本支撑不住,默克尔搞的北溪管道,直接是德国经济的命脉,没了它,德国就完了。 鲁尔区那些锈迹斑斑的烟囱,曾是德国工人最踏实的饭碗。现在你去厂区门口转一圈,常能看见穿着工装的人蹲在路边抽烟——手里捏着的能源账单,数字红得刺眼。 2022年2月俄乌开打的时候,基辛格在华盛顿的论坛上就敲过警钟:“这场冲突拖得越久,德国的工业阵痛就越烈。”当时德国绿党领袖还在电视上笑谈“老外交家多虑了”,可到2024年冬天,柏林写字楼里连暖气都只敢开到15度,没人再敢说这种话。 这不是一时糊涂,是默克尔从2005年上台就布的局。她当年顶着波兰、波罗的海三国的骂声,甚至不惜和欧盟委员会对簿公堂,非要修北溪管道。 两条管道一头扎进俄罗斯维堡港的海底,另一头直通德国格赖夫斯瓦尔德的接收站,每年550亿立方米的气,刚好能喂饱德国近一半的工业需求——这个量,比法国和意大利加起来买的俄气还多三成。 那十年的俄气,便宜得像不要钱。2011到2021年,德国工厂用一方气才合20欧元/兆瓦时,比西班牙、希腊这些南欧国家低了快一半。 更划算的是省了乌克兰的“过路费”,以前天然气走乌克兰过境,每1000立方米就得交15欧元,现在管道直供,这笔钱直接省成了企业利润。 巴斯夫在路德维希港的老厂,1865年就靠着莱茵河建厂,一百多年来合成氨的生产线就没停过——天然气既是燃料又是原料,3万多工人的工资全靠这些“气变的塑料”撑着。 宝马慕尼黑工厂更夸张,低价能源让他们的流水线三班倒都不亏,一辆辆宝马X5从这里开出去,光汽车出口就占了德国GDP的8%。就连杜塞尔多夫做精密轴承的小作坊,老板都敢拍着胸脯跟日本厂商压价,底气就是桌上那叠薄薄的能源账单。 2022年6月,欧盟跟着美国对俄发起能源制裁的当天,俄罗斯的天然气阀门就拧紧了。9月更邪门,北溪管道突然炸了,两条海底管道裂开大口子,天然气咕嘟咕嘟往海里冒——这可是德国工业的“主动脉”,一断就等于给工厂下了“限产令”。 气价疯涨的速度,比柏林地铁还快,2022年12月冲到320欧元/兆瓦时,是以前的16倍。巴斯夫最先扛不住,把年产100万吨的化工产能搬到了中国湛江,路德维希港的老厂裁了1200人,以前机器轰鸣的车间,现在走进去能听见回声;宝马慕尼黑工厂的流水线也慢了下来,原本要加班赶的订单,现在得等能源公司的配额通知,工人每周都要多休一天。 德国化工圈有个说法——天然气是“流动的原料”,全国35%的工业用气都喂给了这个板块。气价一涨,麻烦就大了:一袋合成氨以前成本80欧元,现在飙到300欧元,欧洲农场主转头就买中国的化肥;塑料粒子价格翻倍,以前抢着要的欧洲客户,现在都去印度下单。 为了活下去,德国算是把“面子”扔了。总理朔尔茨带着代表团飞卡塔尔,戴着当地的传统头巾签了15年的天然气合同,价格比俄气贵2.3倍;又跑去美国找拜登,敲定每年买500万吨LNG,光租LNG运输船的钱,每年就得多花12亿欧元。 即便这样,2023年冬天还是差点断气,政府给企业发了“用气红线”,柏林火车站的暖气调到15℃,乘客裹着羽绒服候车,写字楼里的员工都被通知“多穿件羊毛衫上班”。 美国本土的石油天然气够自己用,还能把LNG高价卖给欧洲,2023年光卖气给德国就赚了40亿欧元;那些小国家工业规模小,气价涨了大不了少开几家工厂,影响有限。 德国偏偏把工业的根扎在一根“天然气管道”上,就像农民只种一种庄稼,一遇天灾就颗粒无收。这不是运气不好撞上冲突,是多年来“图省事、贪便宜”的能源策略,早给自己埋了雷。 德国的跟头,给全世界都提了醒:能源安全从来不是“省钱账”,是“保命账”,把所有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迟早要被卡脖子。 现在德国总算醒了,2024年新出台的能源法案里,把风电、光伏的装机目标提高了50%,朔尔茨又飞了挪威、阿尔及利亚,想把能源来源从“一根绳”变成“一张网”。 这条路肯定不好走——巴斯夫迁出去的产能,想迁回来得花好几年;气价想回到20欧元的日子,更是难如登天。但总比抱着过去的依赖不放,等着被人掐断命脉强。 国家过日子跟家里过日子一个理,手里得有自己的“硬家伙”,不能把灶台搭在别人的煤气管道上。 基辛格的话不是什么预言,是走过百年外交路的实在话——不管是造汽车还是搞化工,不管是能源安全还是经济发展,只有把主动权攥在自己手里,心里才踏实,腰杆才硬气。 (参考信息:新浪财经——工业产出暴跌揭示结构性危机,能源枷锁与创新迟滞令 “德国制造”告急)

0 阅读:2
叨叨小科天下事

叨叨小科天下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