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26年,庆功宴上,27岁李世民搂着一寡妇入座,喜笑颜开的群臣都变了脸色:“怎么会是她?”长孙无忌气红了眼,李世民浑然不觉,举杯大笑:“大局已定!”此话一出,长孙无忌的脸色更难看了。 宴会的焦点,正是这位被李世民宠幸的寡妇——杨珪媚,曾是李元吉的遗孀。此时的李世民,刚刚完成了玄武门之变,摧毁了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的生命与前途。李建成死于玄武门,李元吉被尉迟敬德斩杀,而李世民的权力空前强大。 李世民并非简单的争宠,而是通过一系列巧妙的政治手段,完全掌控了大唐朝政。尽管长孙无忌是李世民的亲戚、朋友与支持者,但他此刻却陷入了无声的愤怒与困惑之中。这个女人的存在,不仅让他感到难堪,更让他意识到李世民的权谋已经达到一种极致。 在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将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李渊虽然是皇帝,但在此后的几个月里,他几乎不再参与任何政务。李世民的治国方案开始显示出其高超的政治手腕,但也让人心生疑虑。他不仅未能杀掉魏征这个忠臣,反而召其入朝,开始反思自己的手段。 然而,李世民心中并非全无犹豫。他曾经对房玄龄说:“若我一日为帝,我要让天下不再苦战。”但现实并未如此简单。李世民没有立后,却打算通过过继李元吉的儿子李明,来彻底消除对李元吉遗孀的隐忧。通过这个手段,他不仅保住了李元吉的血脉,还让自己亲手制造了李元吉的“死无全尸”的羞辱。 李世民的治国之道,充满铁血与计算,但他在权力斗争中逐渐体会到了人心的复杂性。魏征的直言不讳,长孙无忌的失望,宫廷内部的暗流,逐渐使得李世民从初登帝位的傲慢转向了深思熟虑的治国之策。虽然他仍然需要借助强硬手段稳定大唐,但他知道,只有当他开始放下曾经的杀戮,恢复治理的理性,才能真正稳定天下。 尽管他仍是以强硬著称,但在魏征等忠臣的帮助下,他逐渐学会了如何平衡权力与人心。在这之后的大唐朝,正是靠着李世民对权谋的深刻理解与调整,才最终迎来了贞观之治。 李世民的这场政治斗争,从来没有完全停歇过。虽然外界看似他的权力早已稳固,但真正让大唐安稳下来的,最终是他放下了诏书,收起了杀戮的心,而非从某一时刻开始的盛大庆功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