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为,全世界盼着中日开战,是因为他们想看热闹、捡便宜。错了!真相是,这是一场集体性的“地缘自杀”。美国想要军火订单,东南亚想要产业转移,这群赌徒都在盯着“战争红利”,却没人意识到:一个是上游核心材料的“供应商”,一个是中游制造的“总装厂”,中日一旦开火,这一仗打掉的不是两国的GDP,而是全球的供应链! 现在总有一帮人,把中日关系想得过于简单,好像两国真打起来,可以坐在一边嗑瓜子看热闹,甚至还琢磨着能从中捡点产业转移的便宜。 这种想法完全不切实际,甚至有点儿拿自己生计开玩笑。那些盯着所谓“战争红利”的人,根本没搞清楚局势:这不是两个国家在比拼谁拳脚更硬,而是有人想随便去剪断全球供应链的动脉。 很多人只看到新闻里的地缘冲突,却看不到背后那套精密运转的产业体系。 中日之间,不是单纯的拳击赛,而是全球产业链里一套咬合紧密的“齿轮”。一旦某个环节停了,全链条都会受牵连。 先从最关键的半导体材料说起。日本手里掌握的可不是普通化工品,而是整个高端芯片工业的核心资源。全球约76%的高端光刻胶产能,被东京应化和JSR这两家公司牢牢控制。 这是什么概念? 没有这层涂料,28纳米以下的芯片几乎无法进入生产线。换句话说,不管是我们手里的手机,还是航空航天领域的精密设备,如果失去日本这92%的氟化聚酰亚胺市场份额,屏幕、封装、整个生产环节都会瘫痪。 断供造成的影响,绝不是某一家工厂停工,而是整个人类数字产业链会直接受冲击。 有人以为,如果断了这一头,另一头还可以独善其身? 完全错了。 中国在供应链里不仅是“世界工厂”,更是掌握原材料精度极限的关键角色。 以美国的F-35战机为例,其核心部件——永磁电机,如果没有中国精炼的重稀土,根本无法运转。 我们独创的“串级萃取”技术,把稀土纯度逼到99.9999%,这是美国、日本多年来都难以跨越的门槛。现在的数据也摆在眼前:日本82%的稀土,都得从中国获取。一旦开战,单凭原材料断供就能让对方的高端制造业甚至军工能力大幅受损。 还有些人幻想,美国或者东南亚可以接过供应链。 现实是,他们早就试过了——美国拉马来西亚、泰国去代替中国供应,但结果很尴尬:设备跟不上,提炼出来的材料纯度根本达不到军工标准,最后只能乖乖回来找中国。 想靠手工、简陋工厂去替代几十年的精密流水线,这本身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供应链被撕裂的后果,比几年前疫情引发的供应紧张严重百倍。 当年哪怕只是部分环节出现问题,全球汽车产量就减产上千万辆。 如果是真正的“截断”,拥有超过三千亿美元双边贸易额的中日产业循环一旦断裂,首当其冲的就是全球新能源产业。 中国提供了全球一半的新能源车电池核心材料,日本掌握电极材料的命脉。 一旦分开,不仅碳中和目标倒退十年,家用电器、智能电网也会因为缺料停摆。 美国想靠卖武器赚快钱? 别想了。 这一仗开打,F-35缺磁铁,农产品没人买,股市在全球经济承压下可能直接熔断。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都连在一起:一边工厂没材料,另一边企业就没产品交付,紧接着就是物价飙升和大规模失业,没人能幸免。 说白了,中日从来不是单纯竞争关系,而是全球经济这艘大船上的“双引擎”。 中国负责掌控原料和关键技术,日本负责把它们整合成成品、推向市场。 像连体婴儿一样,非要硬生生拆开,最后全世界都会受伤。 那些还在幻想战争能捡便宜的人,最好清醒一下。当手机、汽车交付停滞,医疗设备缺料、供应链瘫痪的时候,你才会意识到,眼下的和平和稳定,其实价值连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