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四方面军9军军长叫何畏,此人很会打仗,但性格暴躁,动不动就发脾气,有一次战斗失利,他迁怒于作战科长周希汉。周希汉不服气地顶了回去。“你还敢顶嘴?”何畏马上抽枪在手,对着周希汉连发五枪。周希汉竟然不闪不避。结果五枪一枪未中。周希汉讥笑:“你枪法不行,老子命大。”何畏回道:“老子不过吓吓你,哪舍得真打?” 主要信源:(凤凰卫视——何畏战斗失利迁怒周希汉 抽枪大喊“老子毙了你”) 川陕交界处的山坳里,红四方面军第九军军部设在一处农家院落。 1933年初春的夜晚,煤油灯的光晕在土墙上投下晃动的人影。 军长何畏站在作战地图前,眉头紧锁。 刚结束的战斗中部队遭受损失,这位以脾气火爆著称的将领正处在暴怒边缘。 作战科长周希汉站在一旁,手里拿着战报。 这个湖北红安走出来的年轻军官,虽然身材瘦高,但骨子里透着倔强。 当何畏将失利归咎于作战计划时,周希汉忍不住辩解了几句。 话音未落,何畏突然拔出手枪,对着周希汉连开五枪。 子弹擦着周希汉的耳际飞过,在土墙上留下五个弹孔。 令人惊讶的是,周希汉站在原地纹丝未动,脸上毫无惧色。 硝烟弥漫中,两人对峙着,周围的参谋人员都惊呆了。 何畏是广东乐会人,早年随家人侨居马来西亚,在那里接受启蒙教育并接触革命思想。 回国后他先后就读于厦门大学和黄埔军校,是红军中少有的既有文化素养又受过专业军事训练的将领。 1929年参加百色起义后,何畏凭借过人的军事才能迅速成长,因其足智多谋被战士们称为"小诸葛"。 但与卓越军事才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何畏暴躁的脾气。 他训斥部下时经常拍桌子,有次甚至把茶杯摔得粉碎。 不过,战士们也记得他体贴的一面。 行军途中,他总会把马让给伤病员,自己踩着草鞋走在队伍最前面。 事件发生后,消息很快传到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 总指挥徐向前得知后十分震怒,立即下令调查。 经过核实,徐向前作出处理决定:何畏调离原职,送往后方反省。 这个决定既体现了革命纪律的严肃性,也给了何畏改正错误的机会。 周希汉随后被安排到油印股工作,负责刻印文件。 这个岗位变动看似是降职,实则保护了他。 性格倔强的周希汉没有消沉,反而把油印工作做得井井有条。 他刻印的文件字迹清晰,图纸精准,就连标点符号都一丝不苟。 何畏离开主力部队后,被安排到红军大学任教。 在这里,他把自己丰富的作战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员。 有时讲到激动处,他还会以自己当年的冲动行为为例,告诫学员要冷静处事。 学员们发现,这位看似严厉的教官,其实是个热心肠。 随着时间的推移,何畏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 有次与老战友闲谈时,他感慨地说: "带兵打仗,光有军事才能不够,还要学会控制脾气。" 周希汉在油印股工作半年后,因表现突出被重新启用。 徐向前到部队视察时,特意询问周希汉的情况。 得知他在油印股的出色表现后,徐向前当即下令调其任作战科长。 这个决定改变了周希汉的命运轨迹。 在之后的革命生涯中,周希汉屡建战功。 抗日战争时期,他参与指挥多次重要战役; 解放战争时期,他已成为一名出色的高级指挥员。 1955年,周希汉被授予中将军衔。 而何畏因伤病等原因,1938年离开延安,后隐居海南,1960年病逝。 这段历史给后人诸多启示。 革命队伍既需要何畏这样的军事干才,也需要周希汉这样的刚毅之士。 关键是要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使各种人才都能发挥所长。 同时,组织对干部的性格缺点要及时帮助引导,这既是对同志负责,也是对革命事业负责。 在川陕革命根据地旧址,那面留有弹痕的老墙已被妥善保护。 墙上五个清晰的弹孔,默默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 参观者驻足墙前,总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真实。 每一位革命者都是活生生的人,他们的优点值得学习,他们的教训更值得深思。 这正是我们回顾历史的意义所在。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