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敏的超级大脑有多厉害呢?曾经和他一起工作过的杜祥琬院士在一次采访时说:“有一次

尔说娱乐 2025-08-25 09:17:10

于敏的超级大脑有多厉害呢?曾经和他一起工作过的杜祥琬院士在一次采访时说:“有一次,我们和于敏在看核装置物理量的纸带,于敏突然就说这个量错了,这个得求助于华东计算所的同志们。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65年上海华东计算所机房,打孔纸带哗啦啦响。 于敏突然按住输送轮: "停!第三组数据少个零。" 技术员翻查记录本吓出冷汗——某次核爆模拟的辐射参数真抄漏小数点。 这个穿旧棉袄的学者,竟从千米数据流里揪出百万分之一的误差。 窗外黄浦江的汽笛声被机器轰鸣吞没,他指尖划过纸带褶皱,像老农摩挲庄稼的纹路。 北大图书馆的樟木香里常蜷着个怪学生。 左边摊开《量子场论》,右边摆着《三国演义》。 同学见他给"空城计"批注"虚势实算",在狄拉克方程旁标注"形似八卦"。 这种跨界思维后来救了氢弹项目:当研制卡在"高温维持"死胡同,他类比《后出师表》"鞠躬尽瘁"提出分级激发理论。 导师张宗燧翻看笔记时眼镜滑到鼻尖: "这小子把物理当兵法玩。" 罗布泊的寒风像砂纸磨脸。 核爆前十分钟,于敏裹着军大衣摸出《杜甫诗选》。 蘑菇云腾起时烟柱映亮书页,他指着天际吟"安得广厦千万间"——冲击波震得观测窗咔咔响,诗集却在他膝头稳如秤砣。 数据仪显示当量完全符合计算,冲击波掀起的沙砾打在玻璃上,像为他鼓掌的雨点。 "纸带事件"三天后,日本核物理代表团来访。 席间团长展示新成果,于敏突然要了张餐巾纸。 铅笔尖沙沙划过棉纹,当场推翻三个关键参数。 当晚东京实验室紧急核对,发现记录本真有转录错误。 这事后来写进东大教材,章节名叫《餐巾纸上的相对论》。 侍应生收走那张纸时,瞥见背面画着草船借箭的简笔画。 九院理论部的黑板写满又擦净。 讨论聚变约束难题那日,于敏画了个破水缸: "缸漏鱼死,常理也。" 见年轻人困惑,他添上几道波纹: "咱们造的是活水循环缸。" 三个月后,这个比喻衍生出全球首创的惯性约束方案。 学生贺贤尘五十年后仍感慨: "他讲核物理像说农家事,水缸养鱼比薛定谔的猫还透彻。" 计算机房的传奇带着算盘声。 1965年全国仅有的万次机,95%时间算原子弹,氢弹组每天抢45分钟。 于敏发明"纸笔预筛法":团队打算盘摇计算尺初筛,上机只做关键验证。 有回机器故障,他靠三十页手算稿完成当量验证,结果比修好的计算机早两小时出来。 机房主任盯着他龟裂的拇指叹服: "这手指比二极管利索,老茧里藏着集成电路。" 隐姓埋名的岁月里,他卧室总堆着牛皮纸笔记本。 每本扉页抄着诸葛亮"淡泊明志",内页却记满未解难题。 2012年神舟九号升空那夜,病床上的他突然要纸笔。 护士递过药单背面,他写下"空间辐射场对核衰变影响"的猜想。 墨迹未干时心电监护仪骤响,家属后来发现稿纸背面有行小字: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 正是1967年氢弹试爆前,他与邓稼先在罗布泊对饮时写的半联诗。 2019年人民大会堂勋章颁授礼,于敏的锦盒里有枚共和国勋章,还有片嵌着金沙的戈壁砾石。 家属说老人总在深夜摩挲它,像拨弄无形的算盘珠。 有次保姆听见他梦呓: "三组七位核素裂变率..." 惊醒后却望着窗外说: "沙记得所有答案。" 如今这片沙静静躺在展柜里,电子屏播放着当年纸带飞舞的画面,数据流与沙纹在光影里交织成河。 主要信源:(中国军网——于敏: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

0 阅读:118

评论列表

zhang3210

zhang3210

2
2025-08-25 09:34

[赞][赞][赞]

尔说娱乐

尔说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