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联合早报11月22日的报道,中国对日本又出一张王牌,这张牌从国际原子能机构入手。中方指控日方长期制造、储存超量的钚材料。这意味着,日本可能会面临国际原子能机构的调查。 11月21日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会议上,李松大使一句“对这样的日本,必须严加管束”,算是把日本长期囤着大量钚材料的事儿摆到了国际台面的正中央,这步棋确实够准够狠,选在IAEA这个场合发难,相当于直接在日本最想装“合规”的舞台上,掀了它的底牌。 根据该机构2025年10月的最新报告,日本已累计储存47.8吨分离钚、1.2吨高浓度铀,更别提冷战时期美国秘密移交的331公斤武器级钚,这些数字背后藏着的风险细思极恐。 按照制造一枚实战核弹头约需6-8公斤钚的标准计算,仅这些分离钚就足以造出600到1360枚核弹,要是按宽泛标准估算甚至能达到六七千枚,这个规模远超一般中等核国家的储备量,说是“隐藏的核武库”也毫不夸张。 而日本一直打着民用核能的幌子为囤积行为找借口,但实际储备量早已严重超出合理需求。 青森县的核燃料再处理厂每年能从800吨乏燃料中提取8吨钚,仅2024到2025年一年就净增2.6吨,这种只进不出的囤积模式,根本不是民用核电能够消耗的。 要知道,核保障制度的核心就是核材料的物料衡算,进出平衡是基本要求,而日本显然在这方面打了擦边球,长期让核材料处于“只增不减”的状态,却始终以“技术储备”“能源安全”为由搪塞国际社会。 让人不放心的是,日本的核管理记录并不光彩,2011年福岛核事故暴露了其核设施安全管理的重大漏洞,连已使用的核燃料都难以妥善处置,却还要囤积如此大量的高风险钚材料,简直是在全球安全体系里埋雷。 作为签署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无核国家,日本本应严格遵守国际义务,将所有核活动置于IAEA的全面监督之下,但事实却是它一边享受着和平利用核能的便利,一边悄悄积累制造核武器的关键资源。 中方选择在IAEA理事会会议上公开提出指控,正是看准了这个平台的权威性和影响力——这里是日本最想展示“合规形象”的舞台,也是国际社会核监督的核心阵地,在这样的场合掀底牌,能让日本的伪装瞬间失效。 李松大使那句“对这样的日本,必须严加管束”,不仅点破了日本的小动作,更呼应了国际社会对核扩散的担忧。 要知道,IAEA的核查机制可不是摆设,一旦启动正式调查,日本必须提交详细的核材料运行记录,接受检查员的实地核查,那些被隐藏的囤积细节和用途疑点都将无所遁形。 日本之所以敢长期囤积,无非是觉得能利用国际规则的灰色地带蒙混过关,既想保留“拥核潜力”,又不想承担破坏核不扩散体系的骂名。但中方这步棋正好打破了它的如意算盘,将问题从“私下质疑”推向“公开问责”,迫使国际社会正视日本的核材料超标问题。 毕竟在IAEA的框架下,任何成员国都有权对违规行为提出质疑,而核保障协议赋予了机构进行专门视察、不通知视察的权力,一旦调查启动,日本再想靠“技术借口”“信息不透明”来拖延都将难以奏效。 这不仅是对日本的有力约束,更是对国际核不扩散体系的维护,让那些试图钻规则空子、悄悄积累核能力的国家明白,伪装终究会被揭穿,合规不是靠嘴说,而是要靠实际行动来证明。 日本一直想在国际舞台上扮演“负责任大国”,却在最敏感的核材料问题上藏着掖着,这种表里不一的做法,经中方在IAEA的公开发难后,只会让其国际信誉大打折扣,而这正是这步棋最精妙的地方——用规则制肘违规者,用公开打破暗箱操作,让日本不得不面对国际社会的审视和监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