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拿了就走”事件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的热议, 大家这次是真被整破防了。事情闹得不大不小,可就是戳在老百姓最敏感的那根弦上:同样是忘付钱,怎么待遇就不一样?到了某些人那里,成了“误会、沟通问题”,到了普通人身上,立马就是“你为什么偷东西”。差别对待摆到台面上,就是这么让人窝火。 更离谱的是,居然还在那什么印籍社群里冒出了“忘记支付”的统一话术,好像谁都能借这个理由糊弄过去一样。十几个人围着店主讲道理?这不是讲道理,这是给自己撑场面,仗着人多说话响。换成普通中国人试试?别说十几个人围店主,单个站那儿解释都没人听,估计警察十分钟就到现场了。 老百姓的脾气就这样,被坑一块钱都能忍,被当成傻子就不能忍。大家发火的根本不是衣服钱,而是对这种“双标操作”的厌烦。谁都知道做生意难,谁都讲究互相体谅,可体谅不是单向的,规矩也不是对谁宽、对谁紧随便选的。只要出现“看人下菜碟”,当场就会炸锅。 义乌是个好地方,全球做生意的人都来这里混口饭吃。大家都讲究“和气生财”。可有些人一旦觉得你怕事、觉得你会让,他们的心思就变味儿了。一次能糊弄过去,那以后的“忘记付钱”是不是都能甩锅成“误会”?真要这么发展下去,生意还怎么做?别人还怎么敢开门营业? 更关键是,店主的态度也让不少人憋屈。不是说店主错了,而是大家明白店主的难处——怕闹大、怕影响生意、怕惹不必要的麻烦。可是这种息事宁人的方式,反倒成了助长行为的温床。你今天好说好商量,明天就有人变本加厉。规矩一旦松动,一群人都会盯着那个缝钻。 还有一点,普通人心里最清楚不过:规矩的价值就在于“一视同仁”。你可以少罚,可以宽容,可以沟通解决,但得对每个人都一样。不能对外国人一套方式,对本地人又另一套。这样一来,委屈的永远是最守规矩的那群人。别人越是老实,就越是吃亏,这种风气久了,只会让人心寒。 而且网上之所以吵得厉害,不是为了攻击谁,而是为了提醒一句:规则是给大家用的,不是给某些人挑着用的。一个市场要长久稳定,靠的是公平,而不是“看谁大声、看谁能吼”。这事看似小,却能照出一个地方处理事情的态度,照出一个环境是不是安全、是不是可靠。 越是开放的城市,越应该把规矩守得更紧。不是不欢迎外来客,而是希望大家都按一样的章程来。你真的是“忘记”,那没事,付钱道歉走人,谁还跟你过不去?但要是靠“人多、统一口径、借词挡箭”来糊弄,那性质就完全变了。 义乌发展得越快,越不能让这种小事坏了名声。一旦给别人贴上“这里好糊弄”的印象,后面吃亏的不是一个店主,而是整个营商环境。 事情这次能闹开,反而证明老百姓还在乎公平。大家骂,是因为不希望这种事继续发生;大家盯,是希望以后不再出现类似“借口模板”;大家吵,是担心善良被利用、规矩被踩。 权当提醒,不要让宽容变成别人投机的盾牌,不要让规矩成了对本地人更严的绳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