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消息! 2025年11月24日,韩国总统李在明办公室发表声明,表示李在明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访问中国,期待与中方领导人会面,以进一步推进切实惠及两国民生的合作,并强调增进中韩政治互信的重要性。 实际上,这并非李在明政府的突然之举,而是其“务实外交”策略的延续,自从今年6月他就任总统后,中韩关系就出现了积极的改善势头,特别是在11月1日于韩国庆州APEC会议期间与中国领导人成功举行会谈后,双方关系已呈现全面恢复的态势。 更直观的信号就是官方表述调整,李在明政府把东亚三国顺序改回“韩中日”,韩媒直接点破这是“间接对华示好”。要知道前届政府一边倒亲美日,让韩国错失不少合作机遇,现在这个调整,就是把跑偏的外交拉回平衡正轨。 经贸上的绑定早就分不开了,RCEP生效后,中韩86%的产品实现零关税,汽车零部件、化工这些关键领域都享优惠。2024年威海对韩跨境电商出口全国第一,单威海和仁川的合作就拉动10亿美元贸易,民生合作不是空话。 李在明心里门儿清,韩国经济离不开中国市场。半导体领域韩国有技术,中国有需求;新能源方面,现代汽车都在中国建了氢燃料基地,这种互补优势,是任何第三方都拆不散的硬联系。 但现实的坎儿也明摆着,韩美同盟是绕不开的枷锁。驻韩美军想把任务扩大到“威慑中国”,李在明再不满也得顾及同盟关系,这种左右拉扯,让对华合作难免束手束脚。 韩国国内的阻力也不小,保守派盯着他的对华政策骂,经济下行的压力又逼得他必须搞合作。一边要稳住内部政治,一边要平衡外部关系,李在明的“务实”,本质上是带着镣铐跳舞。 还有日本在旁边搅局,新首相频频挑事引发地区紧张。美日韩三方关系错综复杂,韩国想两头讨好太难,稍有不慎就可能让刚回暖的中韩关系遇冷,这种外部环境太考验分寸感。 中方已经发出邀请,希望他明年4月访华,这是实打实的破冰信号。但光有访问不够,得拿出真动作,比如简化签证、加密航班,让老百姓感受到便利,政治互信才能真正落地。 所谓“惠及民生”,最终要靠细节说话。少点政治算计,多点务实行动,让贸易更顺畅、人员往来更便捷,这才是两国关系行稳致远的根本。不然再好听的声明,也只是空中楼阁。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