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中国智能驾驶发展的最大瓶颈是什么?长城给出的答案是——车辆与人之间的信任问题。现在的用户要的不仅是系统能准确执行指令,更需要它能真正理解场景:不仅要“看到”路,更要“看懂”路,能预判风险、做出透明决策。为此,长城在VLA技术中注入了四项关键的“人性化”能力,目标非常明确:让智能驾驶从“不敢用”变成“放心用”。为了解决信任问题,长城VLA引入了CoT思维链,把AI的决策过程完全展现给用户看。系统通过中控屏上的信息卡片,实时展示它的思考过程——感知、推理、决策、执行,让你清楚知道每一次加速、减速或避让背后的逻辑。这样一来,车和驾驶员之间就建立了初步信任。举个例子:前车打了转向灯却没有真的变道,系统会告诉你:“它速度没变,方向盘也没动,可能只是提醒后车,不是真要变道,暂时不用刹车。”这种透明化的决策,彻底避免了“幽灵刹车”带来的误解和紧张。并且长城的CoT思维链不采取以往的小作文形式,而是把关键信息提取出来,包括把系统认为有风险的点标注出来,简洁明了,毕竟开车的时候没人去读小作文,这样大大提升了沟通效率。和拼命堆场景数量的技术方向不同,长城把研发重点放在了“防御性驾驶”上——识别并消除风险点,把安全防线从“被动应对”推进到“主动避险”。系统的智能在于,它能提前感知到自己“看不见”的地方,推理出潜在风险,然后主动做出避让或减速。更难得的是,长城坚持只做真正实用的安全功能。比如拒绝“招手即停”这种炫酷但是可能被滥用的功能,但会考虑加入识别交警手势等真正能提升安全的需求。这背后是“安全优先”的设计理念。毕竟,只有真正安全,用户才敢放心把驾驶交给系统。长城的VLA还特别“会思考”。遇到施工、窄路、坑洼路面等特殊场景,VLA能读懂环境背后的含义,做出更像人、更合理的驾驶决策。比如下雨天,检测到水坑旁有行人,它会主动减速避免溅水,并通过CoT提示告诉你。这种细节处的“人情味”,让智能不再是冷冰冰的机器,而更像是你的驾驶伙伴和守护者。“听得懂”也同样重要。长城VLA通过多模态与大语言模型的融合,让车更听人的话,而不是让人去迁就车。你不再需要背指令,用自然说话的方式就能控制车辆。虽然现阶段体验还有进步空间,它打开了我们对系统能力上限的想象,这是智能技术进化的必经之路,但它的行业意义远远超出功能本身。当然,除了信任问题,目前的VLA技术还存在低延迟等需要完善的地方。但长城明确表示,这只是阶段性的技术架构适配问题,他们会坚持把VLA做下去。有媒体问为什么?长城副总裁谭健的回答很直接:只有解决了车和人的信任问题,辅助驾驶才能真正大范围普及。他们做VLA的核心目标,是“让技术有温度,让安全有思想”。从技术角度看,VLA推动智能驾驶系统从传统的“数据驱动”升级到“知识驱动”。“万物皆可Token化”的思路,能把视觉、语言、动作等各种信息转化成大模型统一处理的单元,再依靠世界模型在虚拟环境中生成高度仿真的场景来训练系统,能大大提升数据采集的效率和安全性。从品牌战略来看,VLA技术也完美契合长城的高端化路线。魏牌搭载VLA之后,相当于既具备传统豪华品牌的质感,又拥有新势力级别的智能化体验。这步棋,下得很有远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