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突然宣布了:阿斯塔纳愿意加入由美国主导的“国际和平/繁荣物流通道”项目,并打算把这条线跟哈方正在修的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连起来。 托卡耶夫这回出手确实让人意外!哈萨克斯坦总统冷不丁宣布,阿斯塔纳准备加入美国牵头的“国际和平/繁荣物流通道”计划,还打算把这条线和自家正在修建的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直接打通。消息一出,整个欧亚大陆的棋盘仿佛又被挪动了几颗棋子。 这条由美国推动的物流通道,名义上打着“促进区域联通”的旗号,可明眼人都清楚,华盛顿的真实意图是想在欧亚腹地插下一枚楔子。俄乌冲突爆发之后,西方对俄罗斯实施了全方位封锁,原来经过俄罗斯的传统陆路运输线基本陷入半瘫痪状态,中亚国家一下子被逼到了十字路口。 哈萨克斯坦这步棋走得既大胆又精明。他们正在全力推进的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本来就是“中间走廊”计划中的关键段落,从中国连云港出发,经过哈萨克斯坦、里海、阿塞拜疆、格鲁吉亚,最终通向欧洲。如今托卡耶夫要把美国主导的线路和自己这条通道接在一起,明显是在东西方之间玩一场高水平的平衡术。 地缘政治格局正在悄然生变。俄罗斯传统上把中亚视作自家后院,可如今哈萨克斯坦一边和莫斯科保持能源合作、军事同盟,一边又转身接住美国递来的橄榄枝,这种“多向外交”的策略既凸显了小国生存智慧,也反映出后冲突时代中亚国家不愿再单方面依附任何大国的强烈意愿。 从经济视角看,这条跨里海走廊一旦全线贯通,将成为欧亚大陆最关键的替代性物流动脉。目前中欧班列约七成货流仍走经俄罗斯的北部线路,而中间走廊的运输时间比传统线路能缩短至少一周,尽管目前还存在里海渡轮衔接等瓶颈,但潜力已经引起全球物流巨头密切关注。 托卡耶夫选择此时表态绝非偶然。哈萨克斯坦近年大力推动“第三邻国”战略,在保持与中俄传统关系的同时,积极拓展与欧盟、土耳其、海湾国家的关系。加入美国主导的物流计划,既能为基础设施建设引入西方资本与技术,又能借助多元化运输路线降低地缘风险,可谓一举两得。 值得玩味的是,这条线路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存在微妙的重叠与互补。哈萨克斯坦既是一带一路的关键节点,现在又主动对接美国项目,这种“左右逢源”凸显了阿斯塔纳在外交上的务实灵活。实际上中间走廊的东端正是连接中国,西端通向欧洲,本质上仍是联通欧亚大贸易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白宫对这个决定显然乐见其成。拜登政府自2022年起就推动“印欧经济走廊”构想,试图打造绕过俄罗斯、伊朗的欧亚新通道。哈萨克斯坦的转向为美国提供了难得的中亚支点,尤其当前美国与土耳其关系回暖,土耳其又是跨里海走廊西端的重要枢纽,这条线路的地缘价值突然成倍放大。 不过挑战也同样明显。里海沿岸各国在海关标准、铁路轨距等方面仍存在诸多差异,跨境运输的软硬件衔接尚需大量协调。更何况俄罗斯绝不会坐视传统势力范围被渗透,很可能通过欧亚经济联盟等机制施加反制,后续博弈才刚刚开始。 对哈萨克斯坦自身而言,这条通道意味着重大发展机遇。该国正在从资源输出国向过境枢纽转型,物流业带动的不仅是运输收入,更将激活沿线城市带、物流枢纽和加工园区。托卡耶夫政府计划在2025年前将过境运输量提升至3500万吨,这个雄心正需要多元化的线路支撑。 地区国家也在悄然调整姿态。阿塞拜疆趁机加速巴库港扩建工程,格鲁吉亚积极争取欧盟投资修缮铁路网,土耳其则推动“中间走廊”与“世纪走廊”对接。这些动作形成连锁效应,使得高加索至中亚的广阔地域正在重构为新兴的欧亚物流枢纽带。 中国对此保持着战略定力。尽管美国项目带有明显的地缘竞争色彩,但跨里海走廊实际强化了中亚与欧洲的东路连接,与中国西部陆海新通道形成某种呼应。只要保持基础设施的开放性与非排他性,更多物流选择反而可能促进整个区域的互联互通效率。 欧盟的态度同样关键。布鲁塞尔已将“全球门户”计划与中亚联通列为优先事项,2023年专门设立“可持续互联互通基金”。欧洲企业迫切希望摆脱对俄罗斯线路的依赖,因此对经里海通道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这种经济驱动力正超越传统地缘政治考量。 无论如何,这条总长超6000公里的运输大动脉正在改写欧亚地缘经济规则。当中国列车、哈萨克斯坦铁路、里海渡轮、阿塞拜疆港口和土耳其隧道连成有机整体,某种超越传统势力范围的新型合作范式或将在实践中逐渐成型——这或许是托卡耶夫此番决策最深远的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