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政府消息 11月24日,印度政府宣布在全球范围内全面恢复向中国公民发放旅游签证,这被看作是两国关系缓和的又一个重要信号。其实在今年7月,印度已经时隔五年重新开放了中国公民的旅游签证申请,但当时只能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少数地方办理,现在总算扩大到全球所有使领馆都能办了。而且上个月,两国还恢复了中断五年的直飞航班,首趟飞机已经从加尔各答飞到了广州。 表面看这是双边关系的暖春迹象,细看却藏着诸多耐人寻味的门槛。签证存款证明从五年前的1万元飙升到10万元,电子签通道依然关闭,复杂流程让中国游客纷纷转向其他目的地。印度旅行社负责人维克拉姆·拉纳直言不讳:“繁琐的手续正把中国游客推向别处”。 这场“签证开放秀”背后,是印度在战略自主与经济现实间的摇摆。美国对印度加征50%关税的冲击波,让莫迪政府意识到“向东看”的必要性。旅游业作为印度经济重要支柱,承载着两千多万就业岗位,失去中国游客的五年已造成巨大真空。 直航恢复带来一抹亮色。上海至德里航线客座率高达95%,加尔各答至广州航班重连百年商旅脉络。这种民间往来是任何政治策略都难以阻挡的潮流,印媒称之为“重建关系的重要一步”。 印度旅游业要真正拥抱中国市场,仍需跨越诸多鸿沟。从中餐供应到中文导游,从景点安全到服务理念,都是亟待升级的软实力。泰姬陵虽美,若游客连基本沟通都成问题,文化吸引力便大打折扣。 边境线上军人互赠糖果,香客重启西藏朝圣之路,这些温情细节比外交辞令更有说服力。然而互信基础仍脆弱,印度国内的政治氛围常把对华关系当作选举筹码,给“龙象共舞”蒙上阴影。 中印关系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单选题。两国贸易在阴影中逆势增长,2024年双边贸易额达到1384.78亿美元,印度对华出口更实现34%的飙升。这种经济韧性印证了“脱钩”论调的荒谬。 印度签证政策的矛盾性,恰似两国关系的缩影——开放中带着戒备,试探中隐含期待。.真正智慧不在于强求立场一致,而是在分歧中寻找共同生长的空间。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