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终于发现情况不对,对“乱港分子”关上大门? 11月,英国政府突然收紧移民政策,内政部长马哈茂德提出的新法案,表面上针对难民,实则对香港BNO签证持有者的限制力度明显加码。 回顾2020年,英国借香港局势动荡,推出BNO签证新政,承诺5年居留加上1年永居,让不少人看到了“快速入籍”的希望。 短短几年,超16万港人申请赴英,其中不乏参与过香港骚乱、希望逃避法律惩处的人。 但这次的新政,直接拉高了门槛,BNO持有者永居申请年限由5年延长至10年,入籍等待期也从1年增至5年。 更有甚者,政策草案甚至提出“20年永居加5年入籍”的方案,入籍周期可能拉长到25年。 对于那些急于获得身份保障的乱港分子来说,“十年二十年”的等待无疑是沉重打击。 新政不仅拖长等待时间,还在语言和经济条件上动了“大手术”,要求BNO申请者英语水平达到高中以上,且连续两年无任何救济记录。 这一系列变化,基本上堵死了部分乱港分子“靠救济混身份”的路。毕竟,他们中不少人专业技能有限,难以在英国找到体面工作,过去还可以依赖福利,现在连这一条路都被彻底切断。 英国移民律师透露,近期咨询BNO的港人明显减少,已递交申请者中,因无法满足新要求主动撤案的比例高达30%。一时间,原本的“移民热”变成了“撤案潮”。 英国为何突然“变脸”?最直接的原因,是国内移民矛盾激化。2024年英国净移民人数达到74.5万,刷新纪录。移民持续涌入,导致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被挤占,社会压力不断加大。 虽然BNO移民只占总数2.1%,但在反移民情绪高涨的背景下,英国政府需要“杀鸡儆猴”,以安抚本土民众的不满。 马哈茂德反复强调“对所有移民一视同仁”,实际上是在用BNO政策作为调整移民总量的“突破口”。 经济账更是让英国对BNO移民热情降温,最初英国希望吸纳港人带来的资金和技术,结果数据显示,超六成BNO移民携带资金不足5万英镑,远低于政府预期。反而有不少人依赖住房和医疗福利,给财政造成额外负担。 英国财政部2025年报告显示,BNO移民相关福利支出已达1.2亿英镑,而创造的税收却只有8000万,出现了“入不敷出”的尴尬局面。现实利益面前,英国的政治算计显露无遗。 值得注意的是,英国在收紧政策时,始终保持“模糊性”。没有公开点名针对港人,而是打着“整体移民管控”的旗号,强调一视同仁。这既是为了国内民意,也避免在外交层面过度刺激中国。 随着中英经贸合作逐渐恢复,2025年双边贸易额回升至980亿美元,英国政府显然不想因BNO问题影响金融、汽车等领域的合作利益。这种“既要又要”的心态,让英国政策充满矛盾和暧昧。 对那些曾寄望BNO签证的乱港分子来说,现实无疑变得更加残酷。早期赴英的激进分子,如今面临进退两难:留在英国,生活难以为继,身份遥遥无期;回到香港,又怕法律制裁和社会唾弃。 香港警方早已明确表态,对涉嫌违法的乱港分子,无论身处何地,都将依法追责。英国的“关门”操作,彻底击碎了这些人“避风港”的幻想。事实再次证明,任何试图逃避法律和责任的人,都无法真正全身而退。 英国BNO政策的变化,是外部势力干预香港事务的一个缩影。最初借BNO政策插手香港,实质是将港人利益当作自身的政治筹码。如今,随着国内压力和经济利益变化,英国顺势收紧政策,暴露了其实用主义本质。 从政策细节来看,英国不仅提高了永居年限,还对语言和经济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BNO申请者需证明自己具备高中以上英语水平,且在英期间连续两年未领取任何救济金。 这对本身就业困难、语言能力有限的部分乱港分子来说,几乎是“门外汉”。 英国还加强了对有犯罪记录者的审查,明确规定相关人员不得申领福利。部分试图通过BNO逃到英国的乱港分子,被要求出示无罪证明,甚至直接被拒绝入境。 近年来,英国右翼势力抬头,反移民成为选举中的热门议题。2024年绍斯波特等地爆发反移民骚乱,工党政府迫于压力,不得不调整移民政策,以求稳住民意。 经济压力同样不容小觑。BNO移民带来的经济增益有限,反倒增加了社会福利负担。英国政府不得不重新审视BNO政策的得失,最终选择向现实低头,用收紧政策“止损”。 其实,英国BNO政策的“变脸”,本质上是利益驱动下的政策调整。最初高调拉拢港人,带有强烈政治操作色彩;如今政策收紧,反映出英国对自身利益的再权衡,揭示了所谓“人道主义”的虚伪面目。 英国对BNO签证的态度转变,实际上给所有寄望“海外庇护”的乱港分子敲响了警钟。法律面前没有“逃生门”,现实面前更没有“捷径”。 参考信源: 英国公布庇护制度改革方案 将全面收紧难民政策 2025-11-18 环球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