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金刻羽火了,项立刚对金刻羽的点评更火!海归金刻羽对中国经济指点江山,项立刚一句评价把海归经济学家的高大上击的粉碎! 最近经济学圈有个事儿挺热闹,海归经济学家金刻羽经常对中国经济发表看法,结果被项立刚一句话点破,不少人看完都觉得,以前觉得海归专家高高在上的感觉,一下就没了。 先说说金刻羽的背景,她可是圈内公认的“学霸”,2009年从哈佛大学拿到经济学博士学位,之后就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任教,2019年还升了副教授,按说这种履历够光鲜了。 金刻羽经常在国际场合聊中国经济,说的话都挺专业,什么“结构性改革”“全球化红利”之类的词一套一套的,不少人听着都觉得挺有道理,毕竟是海外名校出来的专家。 转折点出在项立刚的一次发言,他直接说“有些海归经济学家讲的东西,离中国实际太远,听着高深,真要落地根本不管用”,这话没点名,但明眼人都知道是说谁,一下就引发了热议。 有人觉得项立刚太敢说,怎么能这么评价知名专家;也有人觉得说到了心坎里,不少海归专家确实像“空中楼阁”,讲的理论跟咱们身边的经济情况对不上号。 就拿金刻羽之前聊的“消费升级”来说,她从国际数据对比出发,说中国消费者应该更倾向高端消费,但咱们普通人都知道,现在不少人更看重性价比,超市里打折商品照样抢着买,这就是理论和实际的差距。 其实这不是第一次有人质疑海归经济学家了,2023年有位海外回来的专家建议“年轻人别攒钱,要大胆消费刺激经济”,结果被网友怼得不行,大家说“不是不想花,是得留着钱应急”。 项立刚的观点之所以能引起共鸣,就是因为他点出了关键问题:经济研究不是靠公式和数据堆出来的,得接地气,得知道老百姓真正需要什么,企业遇到了什么困难。 咱们举个例子,村口开小卖部的大爷都知道,今年冬天羽绒服好卖是因为天气冷,可有些专家偏偏要从“消费习惯变迁”“全球气候对零售业影响”这些角度分析,绕了半天没说到点子上。 金刻羽的经历里还有些让人意外的事儿,2025年11月24日有报道称,美国国会披露的“爱泼斯坦文件”里提到了她,说2018年11月到2019年6月期间,萨默斯曾通过邮件想找办法接触她,当时她刚升为副教授,之后慢慢疏远了对方。 这件事虽然跟经济观点没关系,但让大家看到,这些看似高高在上的专家,也有普通人的人情世故,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他们的观点自然也会受各种因素影响。 有人可能会抬杠,说海外名校的教育水平高,专家的理论肯定有道理。这话没错,可理论再好也得结合实际,就像医生看病,不能拿着国外的病历本给中国人开药方,体质不一样啊。 咱们身边也有不少厉害的本土经济学家,他们常年扎根基层,跑遍了各个省市的工厂和农村,讲的观点虽然没那么多专业术语,却能说到点子上,比如有人分析“县域经济怎么发展”,给出的办法都能直接用。 不是说海归经济学家都不行,关键是看他们能不能放下身段了解实际情况。2024年有位海归专家就做得不错,他花了半年时间走访长三角的中小企业,提出的“产业链中小微企业扶持建议”就被采纳了。 大家不妨想想,咱们平时看经济新闻,是愿意听那些绕来绕去的理论,还是愿意听能看懂、能用得上的建议?我猜大多数人都会选后者,毕竟经济跟咱们的日子息息相关。 项立刚的评价之所以能“击垮”海归专家的高大上形象,根本原因是大家对专家的要求变了,以前觉得学历高、头衔多就厉害,现在更看重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是不是真的了解中国。 有些海归专家确实该反思反思,别总拿着海外的模型和数据说话,多去菜市场逛逛,多跟小老板聊聊,搞清楚普通人的收入和开销,搞清楚企业的难处,这样说出来的话才有人信。 咱们也不能一棍子打死所有海归经济学家,不管是海外回来的还是本土成长的,只要能真正为中国经济着想,能提出有用的建议,就值得尊重;要是只会搬弄理论装门面,被质疑也不冤。 经济这东西说白了就是柴米油盐、衣食住行,不是藏在象牙塔里的学问。专家的价值不在于说得多高深,而在于能不能让老百姓的日子更好过,让企业发展得更顺利,这才是最实在的。 以后再看专家评论经济,咱们也得学着分辨,别被头衔和学历唬住,多问问自己“这跟我的日子有关系吗?”“真能解决问题吗?”,这样就能少交“智商税”,也能更清楚地看清经济真相。 信息来源: 项立刚个人账号 立刚科技观察——2025-11-23【我不会相信从海外回来的经济学家】 中国日报网——2025-03-14 驳斥“中国经济见顶”论,经济学家:我看到的是未来发展的巨大潜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