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如此,俄罗斯宣布,将为中国新一代宽体客机(包括C929)提供复合材料机体结构件、大型复合材料主翼,以及推力约26吨的PD-26涡扇发动机。这不是普通合作,而是直指核心系统的支持。 C929的研发一路走来跌跌撞撞,没高推力的发动机,飞机想要载满了人和行李飞一万多公里根本不现实,材料上又被卡死在复合材料主翼,从波音、空客树立的标杆到现在,国产宽体客机复合材料用量始终突破不了关口。 中国这些年在C919、ARJ21上有经验,但最多也就把复合材料用在舱门、尾翼这些地方,距离一体化大机翼还差得远,要是想赶上世界大厂的脚步,只靠自己摸索短时间内根本赶不上,更别说美国早早给商飞名单上了禁售牌,欧美关上了发动机和核心材料的大门,罗罗开出苛刻条件,空客直接拒绝技术转让。 但偏偏俄罗斯站出来,不但能提供推力合适的发动机,还乐意分技术、分经验,连大部件制造的核心工艺也拿出来给看,这PD-26发动机推力够,已经有实机测试记录,而更宝贵的是那套做大主翼和复材结构的技术积累能让中国商飞少走很多弯路。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互补,中国市场潜力大,批量生产能力强,正好和俄罗斯缺市场的短板配对,两国各自的难题拼到一起反而可能跑得更快,更重要的是摆脱发动机“求着买”、高新材料做不动的难堪,把最要命的两个短板一下补齐,没有这些技术堵着,那剩下的航电、起落架、系统集成这类国内工程师熟门熟路,推进速度自然就快了不少。 欧美曾经寄希望于技术封锁来拖慢进度,中俄联手后C929的原型机试飞时间能提早到2028年,和波音、空客本以为安全的窗口期直接撞上,航空市场的预期被打乱,唱衰的声音少了,分析机构甚至开始重新算中国宽体客机未来的市场份额。 从全球角度来说,这种合作已经不只是商业合作,更有着战略层面的意味,西方掌控的宽体客机市场格局出现了新的变数,俄罗斯技术找到了用武之地,中国也站在了高端产业链的关键节点,接下来如果中俄能够稳步推进,民航市场的格局恐怕真要变了。 C929那个一度因为“缺芯少翼”被唱衰的项目底气明显足了许多,只等民机产业这一块的技术和产能真正打通,新一代国产宽体机还真有机会掀开天花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