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号,李总理在南非召开的二十国集团第一阶段会议上作了发言。之前日本媒体的

慕蕊看趣事 2025-11-24 11:43:39

11月22号,李总理在南非召开的二十国集团第一阶段会议上作了发言。之前日本媒体的判断是,中国会把G20峰会作为对日本舆论战的重要平台。但现实的结果是,中方在发言当中既没提日本,也没提台湾。那么如何理解这个动向呢? 11月22号南非约翰内斯堡的国际会议中心里,二十国集团第一阶段会议如期召开,李总理的发言一结束,现场就响起了持续的掌声。 但这掌声背后,却让之前忙着猜测的日本媒体有点“打脸”——之前不少日本媒体笃定,中国会借着G20这个国际平台,针对日本近期的涉台言论展开舆论反击,可发言全文公布后大家发现,中方不仅没提日本,连台湾话题也一字未提,全程聚焦全球共同议题。 这种跳出局部争议、着眼全局的姿态,反而让国际社会更清晰地看到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思路。 要理解中方这个动向,得先看看这次G20峰会的背景有多特殊。今年全球经济复苏脚步放缓,欧洲能源危机的余波还没散去,非洲不少国家面临债务压力,连美国都出现了银行业波动,发展中国家对多边合作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迫切。 二十国集团作为全球经济治理的核心平台,成员国涵盖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占全球GDP的85%以上,这个场合讨论的话题,直接关系到数十亿人的生计。 中方选择不在这里纠结局部争议,正是因为清楚G20的核心使命是解决全球性问题,把精力放在团结协作上,比陷入双边舆论对抗更有意义。 从公布的新闻稿能看到,中方发言里强调的第一个要点就是“加强团结”,这可不是空泛的口号。现在有些国家为了自身利益,搞“小圈子”“阵营对抗”,比如在科技领域搞封锁,在贸易上设壁垒,导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不稳定。 李总理在发言里提到,“面对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粮食安全这些跨区域挑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独善其身”,还举了例子。 去年全球粮食价格暴涨时,中国通过国际粮农组织向非洲国家捐赠了10万吨紧急粮食援助,今年又和巴西、阿根廷等国合作建设农业技术示范中心,这些实际行动都在证明,团结协作才是破解难题的关键。 维护自由贸易、促进多边主义这一点,更是戳中了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心声。这些年美国推行的“单边主义”让不少国家吃亏,比如对进口钢铁加征关税,退出《巴黎协定》,让全球治理体系出现不少漏洞。 中方在发言里明确表示,“要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维护世界贸易组织的核心地位”,还提到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 要知道,发展中国家占全球人口的80%以上,但在不少国际机构里,话语权却远不如发达国家,中方这个表态,让印度、印尼、南非等成员国都倍感认同,会议间隙不少国家代表主动找中方代表团交流,希望能深化在贸易和投资领域的合作。 而希望G20继续发挥作用、维护现行国际秩序,背后是中方对全球治理体系的理性思考。现行国际秩序虽然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但它是二战后各国共同建立的,保障了七十多年的世界和平与发展。有些国家想推翻现有秩序、另起炉灶,反而会引发更多混乱。 李总理在发言里提到,“G20要成为完善全球治理的‘助推器’,而不是制造分裂的‘角斗场’”,还建议成员国建立“G20应对全球危机协调机制”,比如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共享数据,在能源价格波动时加强产能协调,这些具体建议都被写入了会议的初步共识里。 其实日本媒体之前的猜测,本质上是把中国的外交思路想得太“窄”了。中国一直坚持“全球视野”,不会因为局部争议就偏离全球治理的主线。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中方有足够的能力和手段维护国家主权,不需要借助G20这样的多边平台来“发声”; 而和日本的分歧,中方也始终主张通过对话协商解决,不会把经济合作和政治争议混为一谈。这次发言恰恰说明,中国的外交重心始终放在推动全球共同发展上,这种“不搞对抗、聚焦合作”的态度,正是国际社会当下最需要的。 会议结束后,不少国际媒体都对中方发言给出了积极评价,《南非星报》称“中国的提议为G20注入了务实动力”,印度《经济时报》则表示“发展中国家终于在G20听到了更响亮的声音”。 随着后续会议的推进,中方提出的不少建议还会进一步落地,而这次“不提局部争议、专注全球议题”的动向,也会成为理解中国外交理念的一个重要注脚——大国的担当,从来不是陷入一时的舆论之争,而是着眼于人类共同的未来。 官方信源: 央视新闻

0 阅读:214

猜你喜欢

慕蕊看趣事

慕蕊看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