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这是打算给日本“递刀”,想让其当第二个乌克兰?最近,美国在东亚的操作越来越露

桉闻通史 2025-11-24 11:13:57

美国这是打算给日本“递刀”,想让其当第二个乌克兰?最近,美国在东亚的操作越来越露骨,给日本塞F-35、松绑防卫政策,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是想把日本打造成第二个乌克兰,让它冲到对抗中国的最前线。   一边是中美博弈的大棋局,一边是中日扯不清的历史旧账,美国这招“借刀杀人”玩得贼溜,可它算准了开头,未必算得准结尾。   先说说,这把“刀”有多锋利。日本自卫队现在的装备,确实拿得出手,陆上自卫队有15式轻型坦克,海上自卫队有“出云”级准航母,空中自卫队的F-35战机数量比英国还多。美国去年还特意松口,同意出售“战斧”巡航导弹,射程能覆盖上千公里,等于直接给日本递了把“开山刀”。   更狠的是修改《日美防卫合作指针》,把“周边有事”的范围无限扩大,以前日本还得装模作样喊“专守防卫”,现在直接能以“支援美军”的名义动武,这跟乌克兰拿到北约武器的路数如出一辙。   美国的算盘打得噼啪响:中日之间的历史仇怨就是最好的导火索。从甲午战争到南京大屠杀,从731部队的暴行到战后靖国神社的闹剧,每一笔账都刻在民族记忆里。   只要美国在旁边煽风点火,比如炒作钓鱼岛问题,或者纵容日本政客参拜战犯,随便一个小动作就能点燃情绪。就像当年北约东扩逼得俄罗斯动手,美国也想靠着挑动历史矛盾,让日本觉得“对抗中国是理所当然”。   可日本真能当第二个乌克兰吗?先看看硬件差距。乌克兰对抗俄罗斯,好歹国土面积够大,有战略纵深可以周旋,日本呢?一个狭长的岛国,最宽的地方也就几百公里,导弹从中国东部沿海飞过去,几分钟就能落地。   更要命的是资源,乌克兰有黑土地能种粮食,有煤炭能发电,日本90%以上的能源都靠进口,一旦海上运输线被切断,用不了一个月,工厂就得停转,加油站就得排队,这还没开打就先断了后勤。   有人说日本有美国输血啊,就像乌克兰有北约支援。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北约给乌克兰送武器,能通过波兰、罗马尼亚这些陆地邻国转运,可美国给日本运装备,只能走太平洋航线,这条线全在中国海军的眼皮子底下。   去年解放军的山东舰航母编队在西太平洋演练,舰载机起降次数突破千次,就是明着告诉美国:想从海上运东西过来,得先问问我们同意不同意。真到了战时,别说导弹驱逐舰,就算是无人机群,都能把日本的港口和机场盯得死死的,美国的援助能不能送进来都是个问题。   再说说“人心”这东西。乌克兰开打初期,全国上下确实拧成一股绳,可日本呢?去年日本民间搞过一次民调,问“是否愿意为钓鱼岛与中国开战”,超过60%的人选择“不愿意”,尤其是年轻人,宁愿抗议油价上涨,也不想被绑上战争机器。   这也不奇怪,日本战后和平了七十多年,年轻人早就习惯了安逸日子,真要让他们上战场,恐怕跑的比谁都快。反观中国这边,不用动员,光是“保家卫国”这四个字,就能让无数人站出来,这种民族凝聚力,是靠历史沉淀下来的,不是美国几句口号就能比的。   更有意思的是日本政府的小算盘,它想当“乌克兰”,又不想真的像乌克兰那样被打烂。就像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一开始以为能靠北约当靠山,最后把国家打成废墟,自己成了西方的“吉祥物”,日本要是真走这条路,结局只会更惨。   看看历史就知道,日本从来就不是个合格的“棋子”。还有个关键问题,中国不是俄罗斯。俄罗斯打乌克兰,投鼠忌器怕伤及平民,也怕被西方集体制裁,打起来束手束脚。中国要是真被逼到动手,根本不会有这些顾虑。   解放军的东风导弹精度能达到米级,想打军事基地就打军事基地,想瘫痪交通枢纽就瘫痪交通枢纽,不会像俄罗斯那样拖三四年。而且中国的工业实力是俄罗斯的好几倍,真要进入战时状态,坦克、导弹能像下饺子一样造出来,这种生产能力,是美国都得忌惮的。   美国总觉得中日开战对自己有利,既能消耗中国,又能控制日本,可它忘了“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中日都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一旦开打,全球供应链直接断档。   日本的汽车零件、半导体材料没法出口,中国的稀土、工业品也运不出去,到时候美国的特斯拉工厂得停产,苹果手机得涨价,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成本直线上升,这种代价美国真的承受得起吗?   最讽刺的是,日本天天喊着“恢复正常国家地位”,却心甘情愿当美国的“提线木偶”。当年明治维新喊着“脱亚入欧”,结果被西方列强欺负;二战后跟着美国混,成了经济大国,却连军队都不能有正式名称。   如今,美国想把日本变成第二个乌克兰,可它忽略了最核心的一点:中国不是俄罗斯,日本也不是乌克兰,东亚更不是欧洲。这里的地缘政治更复杂,经济联系更紧密,战争的代价也更大。     参考资料:采购美国远程隐形巡航导弹,日本战斗机武器换新 2025-01-22 环球时报

0 阅读:43

评论列表

大河

大河

1
2025-11-24 16:26

老夫夜观天象,百年之内,毛事没有

猜你喜欢

桉闻通史

桉闻通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