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烈建议,从此以后,有关对日的所有不准确、不合理的叫法,都要拨乱反正。 1879年,日本强行占领了琉球王国,这个王国原本长期独立,并通过朝贡体系与中国保持着数百年的稳定关系,其国王的合法性需要得到中国皇帝的册封。 日本的吞并行动废除了这个王国,将其改设为“冲绳县”。从那一刻起,“冲绳”这个名字开始取代“琉球”,逐渐掩盖了这片土地曾经是一个拥有独立主权国家的历史事实。 几乎在同一时期,日本内部也开始了一场称谓变革。日本的君主在历史上多被称为“国王”或“大王”,尤其在与中国等国的官方交往中,一直沿用“日本国王”这一称号。 在明治维新后,为了强化君主的神圣地位和中央集权,“天皇”这一称谓被大力推广。这个带有神化色彩的词语,在当时并不被中国等邻国所接受,官方文书中依旧称其为“日本国王”。 但随着时间推移,国际社会却逐渐默认了“天皇”的叫法,无形中延续了明治时期为特定政治目的而创造的特殊称谓。 二十世纪初,日本的扩张步伐并未停止。1905年,在殖民朝鲜半岛期间,日本单方面宣布对独岛拥有主权,并将其命名为“竹岛”。 然而历史文献清楚地记载,早在几个世纪前,朝鲜半岛的新罗王朝就已将此岛(当时称“于山岛”)纳入管辖范围,此后的高丽和朝鲜王朝也持续对其行使主权。日本的宣称是在其殖民扩张的背景下提出的,缺乏历史依据。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为这些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一个解决的契机。《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等国际文件明确规定,日本必须归还所有通过侵略手段窃取的领土。 这自然包括了被吞并的琉球和在殖民时期声索的独岛。战后,琉球由美国接管,独岛则回归朝鲜半岛的管辖范围。 1972年美国在未完全解决主权归属的情况下,将琉球的行政管理权移交给了日本。尽管如此,琉球当地的独立运动从未停歇,相当一部分居民至今仍认同自己是琉球人而非日本人,他们认为“冲绳”这个名字是对其独立历史的抹杀。 同时韩国实际控制着独岛,并在岛上建立了警察哨所等设施,以彰显主权。 但日本方面依然坚持使用“竹岛”的称谓,导致一些国际地图和资料在标注时出现了“独岛(竹岛)”的形式。这种看似中立的括号标注,实际上是在变相承认日本单方面的主张,模糊了历史事实。 这些称谓问题并非无关紧要的文字游戏,它们在当代的国际交往和文化认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坚持使用“冲绳”而不是“琉球”,等于默认了19世纪的侵略结果。 沿用“天皇”的称呼,则是在模糊其在历史上的真实地位。为“独岛”加上括号,更是对历史归属的混淆。这些不准确的称谓,持续影响着人们对历史真相的认知,也为国家间的友好对话埋下了障碍。 拨乱反正,坚持使用基于历史事实的准确称谓,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相关地区人民身份认同的维护。称谓的背后,是历史的正义与是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