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坚定的站了出来为中国“两肋插刀”! 在中日关系紧张,新加坡总理黄循财暗地里偏向日本,东南亚国家不敢表态,缅甸军方高层佐民吞代表政府和军方,对媒体表态:“缅甸政府尊重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并将一如既往支持中方维护国家统一的努力”!(央视新闻)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11月公然宣称“台湾有事”涉及其“存亡危机”,粗暴干涉中国内政,中方实施强硬反制。 新加坡总理黄循财同期公开呼吁中国“放下历史”,为日本军事扩张站台。东南亚国家集体沉默背景下,缅甸军方高层佐民吞的表态,成为亚太舆论场清晰的正义表达。 这不是缅甸一时兴起的表态,佐民吞的身份——缅甸国家安全与和平委员会新闻发布组组长,决定其言论代表缅甸政府与军方的共同立场。 他不仅重申“尊重中国主权”,还直接谴责高市早苗“不汲取历史教训,对日本在亚洲犯下的罪行毫无悔意”,这种带谴责性质的支持,分量远超单纯的原则重申。 自2017年以来,缅甸军方持续遭受西方制裁,2025年3月加拿大新增对13名缅军方成员及国防部等3个组织的制裁,实施资产冻结与贸易禁令。 国际孤立背景下,中国始终坚持不干涉内政原则,提供实质支持。 2025年4月,中方应缅方请求派出“停火监督组”,促成缅军与果敢同盟军停火交接,协助缅甸稳定国内局势;中缅经济走廊木姐-曼德勒铁路项目稳步推进,这条涉及124座桥梁、60座隧道的铁路,将为缅甸带来切实的发展机遇。这种务实支持形成的合作基础,比口头外交更牢固。 新加坡的立场耐人寻味。黄循财在彭博新经济论坛宣称“东南亚都支持日本发挥更大安全作用”,还呼吁中国“放下历史”,但这与事实不符。 印尼、马来西亚等东盟大国全程保持沉默,无一国附和其说法。讽刺的是,东南亚与日本“和解”的前提,是日本战后赔偿与有限反思,而高市早苗这类右翼政客,至今否认侵略历史、参拜靖国神社。 黄循财刻意混淆“历史问题”和“现实挑衅”,核心原因在于日本是新加坡第三大投资来源国,双方在情报共享、军事技术领域合作密切,所谓“中立”实质是利益交换的结果。 从历史维度看,缅甸的表态暗含“投桃报李”的逻辑。二战时期,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以10万将士的牺牲守护滇缅公路这条“生命线”,阻止日军全面占领缅甸;当前日本右翼势力重拾扩张路线,缅甸对是非的判断清晰。 新加坡方面,二战时期作为英国殖民地被日军轻易占领,如今却为日本军事扩张站台,这种历史认知偏差,本质是小国依附大国的生存逻辑体现。 地缘政治层面,缅甸的立场是清醒的战略判断,中国是缅甸最重要的邻国,中缅油气管道帮助缅甸摆脱对西方能源通道的依赖,边境联合巡逻机制保障双方安全。 对中国而言,缅甸是“一带一路”通往印度洋的关键节点,皎漂深水港和中缅铁路建成后,将大幅降低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这种“你中有我”的利益绑定,比新加坡与日本的表面合作更扎实。 值得关注的是,缅甸的表态打破了东南亚的“沉默螺旋”,此前东盟国家因顾虑得罪日本,普遍选择观望,缅甸的发声或推动更多与中国有实质合作的国家调整态度。 以印尼为例,其与日本存在经济往来,但在南海问题上多次认可中国立场,后续大概率通过双边渠道表达对一中原则的支持。 从后续影响分析,这一表态或将引发三个连锁反应。 其一,中缅合作加速落地,木姐-曼德勒铁路框架协议可能提前签署,中方对缅北民生领域的投资将进一步加大; 其二,日本可能对缅甸实施隐性打压,如削减对缅援助,但缅甸长期承受西方制裁,此类反制力度有限; 其三,新加坡的“东盟代表”身份将受质疑,印尼、马来西亚可能公开与黄循财的立场划清界限,东盟内部话语权格局或将发生变化。 对比历史同类事件,缅甸表态的分量更突出,1996年台海危机,东南亚国家集体沉默;2012年钓鱼岛争端,仅有少数国家模糊表态。 此次缅甸不仅明确发声,还直接谴责日方,这种支持力度,体现中缅“命运共同体”从共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新加坡则相反,1990年与中国建交时承诺不介入台海问题,如今公开为日本涉台言论站台,立场倒退将消耗其外交信誉。 国际社会的立场表达,核心在于实力权衡与利益核算。缅甸清楚,与中国合作能获得切实的发展机遇和安全保障;新加坡寄望通过依附日本巩固安全,却忽视日本未彻底清算历史问题的隐患,这种合作缺乏稳定性。 日方若不撤回错误言论,中缅在军事、经济领域的合作有望进一步升级,而新加坡的“骑墙”姿态,将使其在中美日三方博弈中陷入被动。亚太和平依赖对霸权的制衡,缅甸的立场选择,为持观望态度的国家提供了参考。 MCN双量进阶计划 信息来源:缅甸重申坚定支持一个中国原则 央视新闻2025-11-22 09:57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