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为什么打不过中国?印度专家:中印战争失败,主要有5大原因。60年代,中国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但印度却依旧不是我们的对手,战场上被打得落花流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印度军事专家给出5个理由,到底值不值得信服呢? 1962年,中国刚从困难时期走出来,粮食短缺,装备不算先进。印度却底气十足,领导人尼赫鲁对外喊话,要把中国军队赶回西藏,自信心满满。 印度高层一直相信,自己的坦克和飞机,还有国际关系,能让他们轻松取胜。当时的印度军队自认为是亚洲打山地的好手,还号称一个印度兵能顶三个中国兵。 这种信心充斥在整个指挥体系里,谈判时拒绝中国提出的和平建议,把战争当成了能一举出彩的机会。 战争一开始,印度部队最先碰上的不是敌人,而是恶劣的高原气候。士兵从温暖的平原一下就被拉到几千米的高海拔,空气稀薄又寒冷,很多人呼吸困难,甚至晕倒冻伤。 发下去的衣服根本挡不住风雪,吃的不够管饱,皮带和草根成了救命粮。这种情况下,士兵战斗力自然没法保证,军心也开始动摇。 更出乎意料的是,中国军队的打法完全颠覆了印军的预想。印度将士兵和重装备全都摆在主干道,等着中国军队冲过来。结果人家不走寻常路,带着装备绕着山路悄悄迂回,高原的夜色和雪山成了最好的掩护。 许多印度指挥官还没搞清战场位置,自己的指挥部就已经被解放军打穿了。整个作战计划彻底被打乱,部队之间失去了联系,局势在极短时间内失控。 除了战术上连连被击败,后勤也是中印军队拉开差距的关键。印度的辎重要靠人力和骡马,每次前线缺粮缺弹,等物资送到往往要半个月。有些空投物资根本找不回来,掉进山沟直接成了废品。 反观中国这边,公路和简易机场让后方一锅热饭能三天送到阵地,士兵吃得饱、穿得暖,打起仗来刚劲十足。 中国老枪虽然型号老,但针对高原做了升级,用起来更顺手;印度见到了自己坦克火炮在高原性能骤降,只能看着对手压着打。 战争持续了不到一个月,印度损失了九万多平方公里实际控制区。到了停火的时候,中国军队不仅主动后撤,还把缴获的印度装备修好还回去,这一大气做法让外界都反复琢磨中国实力和底气。 多年以后,印度退役的中将帕纳格公开写书认错,他一句话说透,印度之所以败得彻底,原因就在对中国的狂妄和对自己真实能力缺乏了解。 用他的话说,输在高估了自己,低估了对手,环境上没准备好,后勤跟不上,决策也随意,装备有却不会用。 说到底,打仗赢不赢,靠的不仅是装备能不能看,还得是战略清醒,战术灵活,保障到位,还得能吃住和适应环境。 当然,还也不能小看对手,更不能被自己的想当然蒙住眼,谁准备充分,谁态度踏实,最后立于不败的不仅是武器,还有人心和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