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只举办过一次奥运会?因为亏钱。08年北京奥运虽然账面上是盈余的,但是这

史鉴奇谈 2025-11-23 14:36:05

为什么中国只举办过一次奥运会?因为亏钱。08年北京奥运虽然账面上是盈余的,但是这里面有大量义务工作者的隐含成本,很多物资的价格也是被压低的。而且支出的大量基建费用也很难核算进去,当时的北京正在城市建设的最巅峰,多花点也可以接受,反正本身也需要做基建,但现在已经没有这个基建的需求,成本上就完全划不来了。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官方财务报告显示,总收入约195.4亿元,总支出约193.4亿元,账面确实有2亿元左右的盈余。   但这个账本只算了赛事直接运营的收支,像31个新建改建场馆花掉的130多亿元,还有地铁线路从4条扩建到11条的数百亿投资,这些都没算进奥组委的支出里。   当时北京正处在城市建设的爆发期,奥运场馆周边的道路、管网、绿化等配套工程,本来就在城市规划的清单上。赛事需求和城市发展刚好踩在一个节奏上,这种“借势基建”的模式让边际成本看起来没那么刺眼。   10万名志愿者的服务也是笔隐性成本,他们的餐饮交通由组委会承担,但按市场工资水平估算,这部分人力成本可能高达数亿元,只是没体现在财务报表里。   还有不少物资采购采用了“特供价”,部分供应商为了支持奥运适当让利,这些非市场化的定价也让账面支出显得更“好看”一些。   现在回头看,2008年的奥运基建更像是一场“提前消费”,那些为赛事修建的场馆和交通设施,后来确实极大改善了北京的城市功能。但这种模式很难复制,因为当下中国主要城市的基建框架已经基本成型。   2025年的数据显示,全国重点城市新建体育场馆的审批量比2008年下降了62%,像地铁、高速公路这类大型基建项目,也从“大规模新建”转向“精细化运营”阶段。   没有了当年那种迫切的基建需求,再办奥运会就得实打实掏出真金白银建场馆、搞配套,成本自然显得划不来。2022年北京冬奥会就聪明得多,80%的场馆都是复用2008年的设施,连“水立方”都改成了“冰立方”,直接节省了超30%的建设成本。   全球范围内,奥运经济的逻辑也在发生变化。2016年里约奥运会花了130多亿美元,直接导致巴西政府财政紧张;2020年东京奥运会延期后,直接成本飙到154亿美元,这些案例都让各国对申办奥运变得谨慎。   2017年国际奥委会找2024年奥运会主办城市时,最后只剩下洛杉矶和巴黎两个候选,这种“无人问津”的局面在以前很少见。大家都算明白了,除非能像北京2008年那样和城市发展深度绑定,否则单纯办赛事就是赔本买卖。   中国不是没有能力再办一次奥运会,而是现在的发展阶段不需要靠奥运来“撑门面”了。2008年我们需要通过这样的国际赛事向世界展示实力,拉动旅游业和相关产业发展,2019年中国入境旅游人数达到1.45亿人次,奥运的长期效益确实存在。   但现在中国的体育产业重心已经转向群众健身和职业联赛,2020年体育产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其中健身休闲、体育装备制造的占比越来越高,大型综合性赛事不再是优先选项。   再说那些所谓的“亏钱”争议,其实更像是对不同核算方式的讨论。如果只看赛事本身的运营,北京奥运确实没亏;但算上所有基建投入,那就是一笔庞大的开支。   关键在于这笔钱花得值不值,2008年的时候,它帮北京完成了十年的基建进度,这种回报是没法简单用数字衡量的。而现在,我们更倾向于把钱花在民生改善、科技创新这些更迫切的领域。   国际奥委会也在调整思路,2020年推出的“奥林匹克2020+5议程”鼓励申办城市利用现有设施,减少新建场馆,这和中国当下的发展理念不谋而合。或许未来某一天,我们会再办奥运会,但肯定不会是2008年那种大规模投入的模式了。   说到底,不是中国“办不起”,而是我们对大型赛事的态度更理性了。从“要办就要办最好”到“办得精彩更要办得经济”,这种转变背后,是国家发展阶段的真实写照。

0 阅读:0

猜你喜欢

史鉴奇谈

史鉴奇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