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昭通彝良县的山谷里,本该是青翠欲滴、溪水潺潺的生态净土,最近却被曝出惊现一个

夏日朗晴 2025-11-23 14:09:18

云南昭通彝良县的山谷里,本该是青翠欲滴、溪水潺潺的生态净土,最近却被曝出惊现一个长达百米、高约二十米的露天垃圾池。自媒体博主“小符同志”拍摄的视频里,五颜六色的塑料袋像毒瘤般爬满山坡,腐烂的果皮、破碎的玻璃瓶混着医疗废弃物,在山谷里堆成小山,刺鼻的腐臭味隔着屏幕都能让人皱眉。更让人揪心的是,这些垃圾堆下方不到百米处,就是当地村民的饮用水源,一旦污染扩散,后果不堪设想。 这个垃圾池的“前身”是临时堆放点,可“临时”二字竟被当地相关部门用了两三年。村民们说,最初只是偶尔有人偷倒垃圾,后来垃圾越堆越多,成了无人管的“法外之地”。有人图方便把垃圾往山里一扔,有人觉得“反正有人管”跟着效仿,结果原本的生态屏障,硬生生被糟蹋成了“垃圾围城”。更讽刺的是,视频里能看到医疗废弃物混在生活垃圾里——这些本该严格分类、专业处理的危险品,居然和剩菜剩饭“同床共枕”,暴露出垃圾处理链条上从源头分类到终端监管的全面失守。 这事儿最扎心的,是“临时”变“长期”的荒诞。两三年时间,足够种活一片树林,足够修复一片湿地,却只等来一个越堆越高的垃圾山。当地政府说“已调集清运车辆,23日开始清理”,可清理只是第一步。如果后续没有建立规范的垃圾转运站、没有安排专人巡查、没有对村民进行环保教育,今天清走的垃圾,明天可能卷土重来。就像网友说的:“光扫垃圾不治源头,等于给伤口贴创可贴,治标不治本。” 更让人后怕的是,这绝不是个例。从贵州溶洞垃圾成山,到温榆河旁林地变垃圾场,再到这次的山谷垃圾池,类似事件总在重复上演。我们总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可当垃圾堆到家门口、当水源被污染、当空气里弥漫着腐臭,这些口号就显得格外苍白。环保不是口号,是每个人脚下的土地、喝的水、呼吸的空气,是子孙后代能不能看见蓝天白云的底线。 现在清理垃圾的车辆已经上路,但比清理垃圾更难的,是清理我们心里的“侥幸”——别总觉得“就倒这一次没事”“别人倒我也倒”,别等垃圾堆成山才想起环保。毕竟,我们扔的每一片垃圾,最终都会回到自己身上:可能是喝的水里的微塑料,可能是呼吸的空气里的细菌,可能是脚下被污染的土地。 看到这儿,你心里是不是也憋着一股气?你觉得该怎么彻底解决这类问题?是严惩偷倒者,还是加强基层监管?或者你有更好的主意?评论区聊聊,别让垃圾继续“攻占”我们的家园。 (案例来源:百姓关注)

0 阅读:0
夏日朗晴

夏日朗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