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爱风尘,却有烈女骨!1182年,朱熹逼供名妓严蕊,她宁死不诬士大夫 118

寻双野史 2025-11-23 13:10:11

不是爱风尘,却有烈女骨!1182年,朱熹逼供名妓严蕊,她宁死不诬士大夫 1182年,名妓严蕊被朱熹抓进大狱,狱卒扒掉了她的衣服,强迫她趴在冰冷的地砖上,朱熹为了逼严蕊承认与太守之间的不正当关系,任由狱卒用藤条反复抽打她的身体,谁知严蕊却死不认罪。 藤条抽击皮肉的脆响,在昏暗牢房里回荡了整整两月。严蕊的后背早已血肉模糊,旧伤未愈又添新痕,渗血的衣衫粘在肌肤上,每次狱卒拖拽都像剥掉一层活肉。可她昏死过去被冷水泼醒后,依旧咬着牙硬撑:“我虽身在风尘,却懂是非黑白!太守待我是知己,诗词唱和而已,何来私情?想让我污蔑好人,绝无可能!” 谁都清楚,这场酷刑根本不是为了“整肃风化”,而是一场裹挟着学派之争的权力算计。当时台州太守唐仲友主张的永康学派对朱熹的理学多有讥讽,加上唐仲友为官开明,颇得民心,这让以“存天理灭人欲”标榜自己的朱熹早已心怀不满。巡视台州时,朱熹连上六疏弹劾唐仲友,罗列了二十四桩罪名,而“私通官妓”这条最易搅动舆论的罪状,就成了他扳倒唐仲友的利器——严蕊,不过是这场官场斗争里最无辜的牺牲品。 宋朝本有规定,官妓可陪宴歌舞却不可私侍枕席,可朱熹为了坐实罪名,竟对一个弱女子下此狠手。狱卒见硬拷无效,便想用羞辱摧垮她的意志,故意不给干净衣物,让她在污浊牢房里忍受蚊虫叮咬,还嘲讽道:“一个歌妓罢了,装什么贞洁烈女?认个罪不过杖责,何必自讨苦吃?”严蕊只是冷笑,疼到极致时,便低声哼起与唐仲友唱和的词句,那微弱的歌声里,藏着宁折不弯的傲气。 有法官实在不忍,好言相诱:“你早认罪也不过是杖罪,何苦受这般折磨?”她却眼神清亮地回道:“身为贱妓,即便真与太守有染,也罪不至死。可是非真伪岂能妄言?我怎能为了苟活,污蔑一位士大夫的清名?虽死不可诬也!”这番话掷地有声,传到朝野后,人人都佩服这风尘女子的风骨,反而越发质疑朱熹的做法。 宋孝宗得知此事后,只淡淡一句“秀才争闲气耳”,便将朱熹调任,改由岳飞之子岳霖接手此案。岳霖见严蕊形容枯槁却依旧挺直脊梁,心生怜悯,让她作词自陈冤情。严蕊略一思索,便口占《卜算子》一首:“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词中既有对身世的无奈,更有对自由的渴求。岳霖读后当即判令她从良,这位历经酷刑的奇女子,终于摆脱了乐籍的束缚,后来被赵宋宗室纳为妾,总算得了个安稳归宿。而朱熹这场以“天理”为名的逼供,终究成了他一生的争议点——即便有学者为其辩解拷打严蕊是传闻,但“存天理灭人欲”的大旗之下,对弱女子的强权打压,终究难掩其虚伪。 严蕊用血肉之躯证明,风骨从无关身份高低。她身在风尘却心向光明,面对强权不折腰,面对酷刑不妄言,远比那些道貌岸然的伪君子更懂“礼义廉耻”。这首《卜算子》流传千年,不仅记下了一位女子的冤屈与坚韧,更戳破了封建礼教下的道德双标。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41

评论列表

九幽冥空霸

九幽冥空霸

2
2025-11-23 13:21

孝宗应该查查朱熹爬灰

寻双野史

寻双野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