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机场里,挤满了想要回中国的人。有人说:“再不回,就想想1937 - 12 - 13。”这话一下子就唤起了多少人的民族记忆! 要知道,百年前的海外同胞,曾在异国他乡叫天不应。 1918 年的海参崴港口,十月革命后的混乱像野火般蔓延。近五万中国华侨成了匪徒眼里的 “肥肉”,抢劫、屠杀天天上演,三个月里 27 封求救电报加急送往北洋政府。 彼时的中国积贫积弱,却硬是从牙缝里挤出力量:抽调全国最先进的 “海容” 号巡洋舰,派 4000 名陆军精锐,顶着零下 40 度的严寒跨洋救援。 士兵们裹着单薄的棉衣,在齐膝的雪地里筑起人墙,枪口对着围堵侨民的匪徒;黄龙旗在刺骨寒风里猎猎作响,成了黑暗中唯一的光; 33 名士兵为了掩护同胞撤离,在雪巷里与匪徒血战到底,最后全部倒在异乡的土地上。这场历时三年的撤侨,硬生生救出 12 万华侨,用鲜血写下:就算国不强,护民的心也绝不会凉。 可 1937 年的南京,祖国再也无力撑起这把 “保护伞”。 那时的海外侨胞,只能隔着茫茫大海遥望故土流泪,想伸援手却无能为力,想回家却无路可走 — 这份 “有家难归” 的痛,成了整个民族永远的伤疤。 而如今,时代变了。 祖国的援手,早已能跨越山海,接住每一个需要庇护的同胞。2015 年 4 月 25 日,尼泊尔 8.1 级强震突然来袭。 加德满都机场瞬间关闭,通讯信号中断,5685 名中国公民被困在摇摇欲坠的废墟旁。可就在震后 7 小时,中国民航的第一架包机就已经起飞。接下来的 8 天里,52 架包机像大雁一样集结,把所有同胞一个个接回家。 那些从废墟里爬出来的同胞,满身尘土却眼神发亮。当他们看到机身印着的 “中国民航” 四个大字,看到工作人员递过来的热水和毛毯,积攒多日的恐惧瞬间化作泪水。 有人对着飞机深深鞠躬,有人举起手机拍下这一幕,哽咽着说 “看到祖国的飞机,就知道自己活下来了”— 这场景,和百年前海参崴港口的欢呼遥相呼应,不同的时代,同样的 “祖国安全感”。 这种靠山,不止在天灾面前。 2025 年 6 月,以伊冲突突然升级,中东领空全面关闭,数千名在伊中国公民被困。中国驻阿塞拜疆大使馆没等没靠,连夜打通了阿斯塔拉口岸的人道主义通道。华侨华人协会的志愿者举着红色横幅在口岸等候,上面 “欢迎同胞回家” 五个字,在异国他乡格外耀眼。 300 名首批撤离的同胞,被志愿者一路护送到 280 公里外的巴库首都。住宿已经安排好,热饭热菜端上桌,就连后续的航班衔接都一一落实。 截至 6 月 23 日,超千名同胞通过这条 “生命通道” 安全撤离,有人说 “看到红色横幅的那一刻,所有的害怕都没了”— 关键时刻,国旗就是定心丸。 回过头再看,1937 年 12 月 13 日的悲剧,从来不是用来制造恐慌的。 它是一面镜子,照见了 “没有国,哪有家” 的真理;它是一种警醒,让每个中国人都明白,祖国的强大才是最大的底气。 那句 “再不回,就想想 1937 年 12 月 13 日”,终究不是危言耸听。它是一个民族用血泪换来的清醒,是每个中国人对 “家” 的执念,更是对祖国的信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