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程结束,德国财长访华画上句号,从中国临走之前,留下了一句话。 德国财政部长科

亦云谈过去 2025-11-22 17:45:04

行程结束,德国财长访华画上句号,从中国临走之前,留下了一句话。 德国财政部长科林拜尔结束四天访华行程时,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中德之间确实有分歧,但我相信双方可以保持良好关系。” 这不是外交辞令,而是德国在现实压力下吐出的“心里话”。 大家好,欢迎来到只说真话的【真言科】[呲牙],我们接着聊:   这趟访华选择在中德关系出现密集摩擦后进行,看似时机微妙,实则别有用心,德国知道再不来沟通,局势只会继续下滑,而他们承受不起。   结果证明,科林拜尔这次来得不亏。 第四次中德高级别财金对话落幕,两国达成27项共识,从宏观政策协调到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从财金合作到全球治理,几乎覆盖双边经济互动的所有关键面。 科林拜尔当场评价:“这是明确的合作信号。” 言下之意,德国必须拉住中国这个关键伙伴。   最新贸易数据给了他底气:今年1—9月,中德贸易额依然有1859亿欧元,逆全球大环境增长0.6%。 这份数字意味着一个朴素又残酷的事实,全球经济越困难,德国越离不开中国。   尤其是德国工业的命脉,新能源汽车、芯片、精密制造,每一根产业链都牵着中国的供应链节奏。   而这一次科林拜尔最想解决的问题,是德国企业焦虑已久的,稀土。 担心中国“用稀土卡欧洲脖子”的声音在德国政界从未停过。稀土出口管制升级后,这种情绪更是被无限放大。 于是财长亲自上门试探中方态度。   结果却出乎不少德国观察者意料, 中国给了明确的承诺:供应链可靠、原材料渠道稳定、合作不会“政治化”。 换句话说,中方用行动告诉欧洲,合作永远比对抗有成本优势;稀土不是大棒,而是共同利益。   德国当然明白中国这句话背后藏着什么分量。 尤其在安世半导体风波尚未平息、德国政府内外压力高涨的情况下,这一承诺对科林拜尔来说就是“最大成果”。 连他临走前都忍不住放下姿态,说了句“实话”,也算是给明年总理默茨访华埋了伏笔。   但“合作”并不意味着德国不挣扎。 过去几年,欧洲从钢铁到新能源,从5G到即将到来的6G,都在不同程度上跟风美国,把中国当“竞争对手”。 可问题来了:竞争归竞争,德国经济的根基却牢牢绑在中国这座世界工厂上。 大众、宝马、西门子、巴斯夫、英飞凌……哪一家不是深度布局中国? 哪一家不依赖中国市场、供应链、采购体系?   这也是为什么德国政府嘴上说“去风险”,行动上却不敢真正“脱钩”。 因为德国商业界态度清晰:中德闹僵,首先崩的是德国经济。   科林拜尔这次访华,是德国政府在多方压力之间的一次试探,也是一次“把话挑明”。 德国可以表达担忧,可以在某些议题上与美国保持一致,但他们没有余地、也没有条件走到对抗那一步。   未来中德关系的关键,不在情绪,而在德国是否能在政治风向与经济现实之间维持平衡。   只要德国不关上合作的门,中德这条巨大的产业链,就不会轻易崩塌。 而科林拜尔那句临别赠言,像是提前告诉世界,中德不会做盟友,但也绝不会做敌人。 这既是现实,也是彼此的选择。

0 阅读:115
亦云谈过去

亦云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