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琉球想自立的门户最大的障碍并不是日本,也不是美国,更不是中国。而琉球的原住

烟雨评社 2025-11-22 13:38:25

目前,琉球想自立的门户最大的障碍并不是日本,也不是美国,更不是中国。而琉球的原住民居然占总人口的10%都不到,如今人口120万,原住民10万都不到。原住民人口太少,这是琉球无法自立的最大关键所在,所以人口真的太重要了。 经常从媒体上看到琉球的消息,很多人都以为琉球是日本的领土,其真相是琉球根本不属于日本,日本对琉球既没有领土主权,也没有管辖权,现在日本对琉球的施政权也只是美国对日本的私相授受,并没有得到联合国和相关国际法的认可。 要弄明白原住民为啥这么少,得从一百多年前的历史说起。1879 年日本吞并琉球王国后,就开始有意识地改变当地人口结构。 当时琉球本岛及周边岛屿生活着数十万原住民,保留着自己的语言、服饰和典章制度,跟中国闽浙一带还有着深厚的贸易和血缘联系。 日本接管后,先是强制推行 “废藩置县”,把琉球改成 “冲绳县”,接着出台政策鼓励本土日本人移民过来。到明治末期,仅冲绳本岛就涌入了近 3 万日本移民,他们大多占据了行政、商业等核心岗位,原住民逐渐被边缘化。 二战后的人口变动更是给原住民比例狠狠踩了一脚刹车。1945 年美军攻占琉球时,岛上经历了激烈战斗,原住民伤亡超过 10 万人,不少人逃到了台湾或东南亚。而美国代管期间,为打造军事基地,又强征了大量原住民土地,导致很多人被迫离开故土。 更关键的是 1972 年美国将琉球移交日本后,日本政府推出了 “南方振兴计划”,用住房补贴、就业优先等福利吸引本土人口迁入。短短十年间,就有超过 20 万日本人搬到琉球,而原住民因为经济弱势,很多年轻人只能外出打工,人口自然增长陷入停滞。 现在去琉球的街头走走,能明显感受到人口结构带来的影响。那霸市的商场里,店员说着标准的日语,广播里播放的是日本流行音乐,只有在首里城遗址附近的老街区,偶尔能听到几句夹杂着闽南语词汇的琉球语。 当地的中小学里,原住民孩子占比不到 8%,课本里讲的是日本历史,传统的 “御岳” 祭祀活动也只有老年人还在坚持。这种文化上的稀释,让原住民的身份认同越来越模糊,很多年轻一代甚至只觉得自己是日本人,对琉球的历史记忆十分淡薄。 与那国岛的例子更能说明问题。这座琉球最西端的小岛,1972 年日本接管时还有 3200 人,其中六成是闽人后裔和原住民,当时岛民们激烈抗议,喊出了并入台湾、加入中国或独立的口号。 可日本政府通过封锁海岸线、逼迫签字等手段,逼走了 1000 多名不满现状的居民。后来又取消渔业补助、提高税收,让剩下的人只能勉强糊口,年轻人纷纷外流。 现在岛上只剩 1500 人,纯正的原住民更是寥寥无几,之前的自立诉求早就没了声音,取而代之的是对生计的担忧。 人口少带来的不仅是文化传承的断裂,更是现实力量的薄弱。琉球的自立团体这些年一直在发声,但总共只有几千人参与,连一场有规模的集会都组织不起来。 相比之下,日本移民及其后代占了总人口的九成,他们依赖日本的财政补贴和就业机会,自然不支持改变现状。 更现实的是,任何自立诉求都需要经济基础,而原住民大多从事渔业、旅游业等底层行业,缺乏掌控经济命脉的能力,根本无力支撑起一个独立的经济体。 美国在琉球的军事存在也间接加剧了这个问题。美军基地占了琉球约 20% 的土地,这些基地周边的服务业岗位大多被日本移民占据,原住民只能在边缘讨生活。 长期的军事管控还让很多原住民选择离开,进一步稀释了人口比例。这种恶性循环下,原住民的数量和影响力只会越来越小,自立的根基也就越来越不稳。 说到底,人口从来都不只是数字,而是文化认同、现实力量和发展基础的集合。琉球原住民占比不足 10% 的现状,意味着本土身份的传承失去了载体,自立诉求也缺乏足够的民意支撑。相比日本的管控和美国的军事存在,这种 “人” 的缺失,才是最难逆转的障碍。

0 阅读:0
烟雨评社

烟雨评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