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政府内部竞相证明自己能与中国建联” 就在11月20日,德国财政部长兼副总理克林拜尔刚刚结束了他为期四天的访华之旅,德媒的关注度可以说是一点没少。 看起来,这趟行程不只是简单的经济交流,而是一场德国政府内部“谁更能搞好对华关系”的实战演练。有趣的是,表面上说要“降低依赖”。 可现实却是一边喊着“去风险”,一边还在加大从中国的进口力度,这种矛盾的操作,真是让人看得一头雾水。 从德国多家主流媒体的报道来看,德国的对华战略已经不再是一套统一口径。财政部、经济部、外交部甚至总理府,几乎每个部门都在强调自己在“处理中德关系”上的主动性。 这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德国政坛内部的一种“竞速”状态,谁都不想在对华合作的大局中落于人后。因为他们很清楚,谁能在中国这个全球最有活力的市场中站稳脚跟。 谁就有可能在德国国内政策和选票上占据优势。尤其是在当前德国经济增长乏力,通胀控制压力大,产业链外溢问题突出的背景下,中国市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有些人可能会问,既然德国政府在高调推动“去风险”,为什么还要这么积极地与中国建立更紧密的合作?这其实暴露了一个根本问题:德国的“去风险”说到底更像是一种政治表态。 而不是可以立刻实施的经济行动。德国工业的核心——从汽车、化工到高端制造——都和中国深度绑定。不靠中国的市场、原材料和供应链。 德国现有的工业体系根本难以维系。再加上一些企业早就把中国作为全球布局的关键一环,政府再怎么喊口号,也很难真正脱钩。 更有意思的是,在欧洲层面,“去风险”也是一种政治正确的说法。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多次强调要减少对中国的技术和供应链依赖,法国也时不时跟进呼应。 但实际操作中,德国作为欧盟的经济发动机,它的企业根本不买账。今年以来,德国对华进口不降反升,尤其是机械设备、电子零部件和新能源原材料的进口量持续增长。 这不是巧合,而是市场趋势的真实反映。企业总是用脚投票,和决策层的政治立场并不总是一致。 再把视角拉远一点看,德国其实并不是唯一一个处于“口是心非”状态的国家。 就拿日本和韩国来说,它们在对华关系上也都面临类似的矛盾。一方面在安全问题上紧跟美国的战略布局,另一方面又不得不依赖中国这个最大贸易伙伴。 从历史上看,像这种“又要安全又要市场”的策略其实并不新鲜。冷战时期的西德就曾在美苏对峙中一边倒向北约,一边又极力推动“东方政策”与苏联和东欧缓和关系。 今天的德国,不过是换了个对象,换了个说法而已。说到底,德国政府内部的这场“对华竞赛”,其实更像是一种现实主义的回归。对外政策不是靠理想主义推动的,而是由实际利益驱动的。 无论是财政部长、经济部长,还是总理本人,他们都明白,德国要在全球经济中保持竞争力,就必须与中国保持畅通的合作通道。 尤其是在当前全球局势不稳的大背景下,中德之间的互信和稳定合作,反而成了一种难得的确定性。当然,德媒对这种现象也并非没有质疑。 德国之声就指出,德国在结构性“去依赖”的过程中,其实面临不少深层挑战。比如新能源转型需要的关键材料,中国是全球供应链的核心; 再比如德企在中国本地化运营多年,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商业生态,这些都不是说断就能断的。更不用说,德国国内政治本身也越来越碎片化。 各党派和政府部门之间的立场经常相互矛盾,统一的对华战略难以形成。从中国的角度来看,也完全理解德国的“复杂心态”。 中国始终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态度,在“一带一路”、绿色能源、智能制造等领域都欢迎德国企业深度参与。这种包容性的战略布局,不仅增强了中德之间的战略互信。 也让越来越多的德国企业感受到中国市场的确定性和前景。德国政府内部的“建联竞赛”,某种意义上正说明了中国市场的吸引力依然强大。 所以说,德国一边说着“要减少对中国依赖”,一边又频繁派高官访华、推动合作,不是自相矛盾,而是现实驱动下的战略折中。政客们嘴上说的和行动上做的,可能永远都不会完全一致。 但只要双方能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持续合作,哪怕有些小波动,也不影响大局的稳定推进。德国想证明谁更能搞好对华关系,这不是坏事,反而是中德关系韧性的最好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