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咸平年间,开封郊外一口废井中惊现一具恐怖僧人尸体,身上披着褐色僧袍如水鬼的长发般在井水中缓缓散开。御史中丞向敏中奉命查案。 井口狭小,僧人却直坠其中;井沿带血,尸身却无外伤。地方保正认定是意外失足,向敏中却一眼看破蹊跷:"死者若是自己落井,血迹怎会留在井沿外侧?" 更令人不安的是,这口井所在的废墟,五年前曾有一户李姓人家葬身火海,唯独长子李昌神秘失踪。 向敏中站在古井边,井水幽深如墨。他隐约感觉到,这口井不仅吞噬了一条性命,更隐藏着一个尘封多年的秘密。 “何时发现的?”向敏中问。 “今日酉时,一个砍柴的老汉口渴,想来此打水,才看见井中浮着僧袍。”保正回答,“已派人去查僧人身份,是附近寺庙的挂单僧,法号净明,来此地不过月余。” 次日清晨,开封府衙役开始在周边走访。净明和尚平日深居简出,少与人往来,寺中僧众只知他来自洛阳,持戒甚严,不蓄财物。 “这净明和尚,可有什么特别之处?”向敏中问寺中住持。 老住持捻着佛珠,犹豫良久才道:“净明师弟平日寡言,唯有一样老衲觉得奇怪——他每晚必独自在院中踱步至深夜,仿佛...在等什么人。” 与此同时,衙役在净明僧房中发现了一个隐秘的夹层,里面除了一封字迹模糊的书信,别无他物。信上只有寥寥数字:“旧事难忘,盼当面了结。井边相见,望不负约。” 向敏中凝视着那张纸条,忽然问:“发现尸体的那口井,附近可曾有过人家?” 保正忙答:“回大人,那里原是一户李姓人家的宅院,五年前遭了火灾,全家葬身火海,只余下一个儿子侥幸逃生,后不知所踪。” “查!查那李家背景,查净明来历,查一切与那口井有关的人事!” 接下来的几天,案件迷雾重重。有村民说,净明和尚脖颈有青紫痕迹,不似溺水所致;又有人说,曾见一陌生男子在案发当晚于井边徘徊;更有人传言,那口井连接阴司,专收冤魂。 各种线索纷至沓来,却无一能够串联成线。地方衙役皆以为此案难破,唯有向敏中不为所动,日夜翻查卷宗。 第七日黄昏,他忽然召来衙役:“五年前李家火灾的卷宗,为何不见记载?” 衙役面面相觑,这才发现有关李家的记录竟不翼而飞。 向敏中冷笑:“有人欲盖弥彰。去户曹调取当年的户帖副本,我要知道李家所有人的姓名。” 户帖调来,向敏中一眼看到了李家长子的名字:李昌。 “李昌...”他喃喃自语,忽然瞳孔微缩,“速去查净明和尚出家前的身份!” 三日后,真相大白。 原来,净明和尚俗名赵真,与李昌曾是同袍,同在禁军中任职。五年前,二人奉命护送一批军饷,途中遭劫,赵真指证李昌监守自盗。李昌被革职查办,李家因此蒙羞,不久即遭那场莫名大火。 “李家那场火,是赵真放的。”向敏中对聚集在堂的衙役说,“他盗取军饷后,为灭口而纵火,却不知李昌当时不在家中,侥幸逃生。” “那李昌如今何在?” 向敏中目光锐利:“李昌隐姓埋名,苦寻仇人五年。月前,他得知净明即是赵真,便设计复仇。那封约见书信,正是他仿赵真笔迹所写,诱其至废弃的井边——那里是他们年少时常秘密相见的地方。” “可是大人,”一个年轻衙役疑惑,“您如何确定凶手就是李昌?” 向敏中从案上拿起一页纸:“这是从净明僧房中找到的经文,背面有他无意中写下的几个字:‘昌哥约见’。净明至死不知,这个‘昌哥’早已不是当年的好友,而是索命的冤魂。” “那李昌现在何处?” 向敏中长叹一声:“已派人去那口井附近搜寻,想必...他大仇得报,已无牵挂。” 果然,次日清晨,衙役在离井不远的一棵枯树下发现了李昌的尸首,服毒自尽,手中紧握着一枚烧焦的家门铜牌。 一桩悬案就此了结,开封府内外无不赞叹向敏中断案如神。只有向敏中自己知道,在案件水落石出那夜,他独自一人再次来到那口古井边。 月光依旧清冷,井水幽深如故。他仿佛能看到两个少年在井边击掌为盟,转眼间却成了不死不休的仇敌。 “冤冤相报何时了。”他轻声道,抓起一把土,撒向井中。 土落无声,如同那些被时光掩埋的恩怨情仇,终将归于尘土。 井水微澜,映着一轮破碎的明月。宋朝奇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