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杨靖宇殉国后,日军拍下的一张老照片,镜头中,将军的身躯躺在一只木柜旁

平蓝皮蛋 2025-11-21 18:24:46

1940年,杨靖宇殉国后,日军拍下的一张老照片,镜头中,将军的身躯躺在一只木柜旁边,他的衣物扒开,羊皮袄被搁置在一旁,他的遗体将要被伪军和日军,运回去领取奖赏。 这张照片如今看一眼都让人攥紧拳头!镜头外的日军笑得狰狞,可他们永远不会懂,自己剖开的不仅是一位将军的身躯,更是中华民族宁死不屈的脊梁。杨靖宇不是天生的钢铁战士,这位河南确山出身的庄稼汉,原名叫马尚德,21岁就带着乡亲们闹革命,从农民自卫军的小队长,一路成长为东北抗日联军的核心领袖。他给自己改名叫“靖宇”,就是要“平定宇内,驱逐日寇”,这份初心,从他踏上东北的那一刻起,就从没动摇过。 1939年冬天开始,日军对东北抗联展开了“毁灭性扫荡”,调集了七万多兵力,还搞“归屯并户”,把山里的百姓都赶到据点里,断绝抗联的粮草来源。杨靖宇带着第一路军在长白山密林中转战,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里,战士们穿着单衣,吃着树皮、草根,甚至把棉絮撕下来塞进嘴里充饥。有个叫小战士叫张钰,才16岁,冻得手指都粘在枪上,却还跟杨靖宇说:“军长,我能扛住,只要能打鬼子!”可就是这样艰苦的条件,杨靖宇始终拒绝投降,日军曾多次派人劝降,都被他严词拒绝:“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 叛徒的出卖,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1940年2月,抗联第一师师长程斌带着100多人叛变,把杨靖宇的游击路线、藏粮地点全告诉了日军。日军指挥官岸谷隆一郎大喜过望,立刻调集兵力围追堵截,杨靖宇身边的战士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他一个人。在濛江县(今靖宇县)的三道崴子,他被日军包围,双方激战了五个多小时,日军见劝降不成,就疯狂扫射,杨靖宇身中数弹,倒在了雪地里,年仅35岁。 日军想不通,这个被包围了几天几夜、断粮断水的人,怎么还能坚持战斗?他们剖开杨靖宇的胃,里面没有一粒粮食,只有未消化的树皮、草根和棉絮。岸谷隆一郎当场愣住,后来他在日记里写道:“虽为敌人,睹其壮烈亦为之感叹,大大的英雄!”可这份“感叹”,并没有阻止他们的残暴——他们割下杨靖宇的头颅,挂在濛江县城的城门上示众,还拍下这张照片,妄图震慑抗日军民。 那些参与搬运遗体、领取奖赏的伪军,更是民族的耻辱。他们中不少人原本也是东北军士兵,却在日军的威逼利诱下背叛了祖国,对着自己的同胞挥起屠刀。可他们没想到,这张照片没有吓倒中国人,反而激起了更强烈的抗日怒火。无数青年抱着“为杨靖宇将军报仇”的信念,加入了抗联队伍,就连一些伪军也幡然醒悟,偷偷给抗联送粮、送弹药。岸谷隆一郎到死都不明白,为什么杨靖宇的精神能有这么大的力量,他到最后都在困惑:“中国到底有多少这样的人?” 这张老照片,如今被珍藏在东北抗日联军纪念馆里,照片里的杨靖宇虽然身躯冰冷,但他的眼神仿佛还在注视着远方,注视着他用生命守护的祖国。多年后,杨靖宇的儿子马从云来到纪念馆,看着父亲的遗像,泪水夺眶而出,他说:“爹,您放心,鬼子被赶跑了,中国强大了!” 杨靖宇的牺牲,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他用生命诠释了什么叫“民族气节”,什么叫“宁死不屈”。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牺牲的先烈们,他们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今天的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更不能忘记那段血与火的历史,不能忘记杨靖宇将军和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安宁。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0

猜你喜欢

平蓝皮蛋

平蓝皮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