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有个口头禅“我大清,我大清!”醇亲王载沣素来与他不和,有次在朝堂上当众质

枕猫啊大世界 2025-11-21 18:21:53

张之洞有个口头禅“我大清,我大清!” 醇亲王载沣素来与他不和,有次在朝堂上当众质问:“张大人,什么叫做你的大清,难道你要谋反不成! 张之洞凭什么敢说“我大清”? 因为在他自己看来,他太有资格了。 他祖籍河北南皮,出生在贵州。这人打小就是个“科举神童”。跟咱们熟知的纪晓岚、蔡元培比,张之洞的“学霸”光环更刺眼。 13岁,考上秀才,还是第一名。 16岁,考上举人,又是第一名。 26岁,会试第一,殿试第三。 1863年,他终于考上进士。慈禧太后亲自把他从三甲提到了一甲第三名。 这履历说明啥?张之洞是根正苗红、才华盖世,而且是真刀真枪保卫过大清江山的。 他出道时,是“清流”领袖。啥叫清流?就是“喷子”的雅称,专门弹劾别人,尤其看不惯曾国藩和李鸿章。他觉得曾国藩虚伪,嘴上说清廉,去四川主考时大肆捞钱。 结果张之洞自己被派去四川当主考官,他硬是一分钱没收,不搞那几千两的“潜规则”。等他离开四川时,清廉到什么地步?连回京的路费都凑不齐,最后靠卖掉自己的藏书才凑够1000两银子上了路。 他这叫“你弹劾的,你自己先做到”。 在山西当巡抚时,碰上“丁戊奇荒”,那是几十年不遇的大灾难。他深入灾区,了解实情,连着干掉了两个贪腐的布政使,废除各种苛捐杂税,让老百姓回家种地。 对外,他更是个“鹰派”。沙俄要占新疆伊犁,他坚决反对;中法战争,他力排众议,提拔“天地会”出身的冯子材,硬是打赢了镇南关大捷。打赢了,李鸿章想妥协,他坚决反对,主张“以战迫和”。 张之洞这半辈子,对内能吏治、能救灾,对外敢强硬、能打仗。他不像李鸿章那样处处妥协,也不像曾国藩那样搞“人情世故”。他就是个有洁癖、有能力的“孤臣”。 真正让张之洞地位飙升的,是1895年甲午战争。 李鸿章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号称搞了三十年的洋务运动,被日本一巴掌打回了原形。李鸿章彻底失势。 烂摊子谁来收拾?张之洞。 这时,张之洞的身份变了。他从一个反对洋务运动的“清流”,变成了比洋务派还激进的“实干家”。 他接替了李鸿章的地位,开始主导“清末新政”。 他倾尽所有,为“大清”续命。所以,他张口闭口“我大清”,在他心里,这是理所当然的——这个大清,有我张之洞的一份心血,我就是它的主人翁! 1908年,慈禧和光绪都死了。三岁的溥仪继位,他爹载沣成了摄政王。 满清的权力,彻底回到了年轻的“皇族”手里。载沣这帮人,既没能力,也没见识,但“排斥汉人”的DNA却是刻在骨子里的。 他们上台后,第一件事就是搞“皇族内阁”,把袁世凯赶回了家,然后开始系统性地排挤张之洞这些汉人老臣。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了开头那场“我大清”和“你大清”的致命对话。 载沣那句“大清是我爱新觉罗家的,你等只是狗”,像一盆冰水,浇灭了张之洞心里最后一团火。 他干了一辈子,修铁路、建钢厂、办新军,到头来,他只是个“外人”,是个看家护院的。 这不仅是对他人格的侮辱,更是对以他为代表的、所有试图挽救清朝的汉族精英的公开羞辱。 在电视剧《走向共和》里,有个更戏剧化的演绎:载沣在朝堂上对张之洞破口大骂:“你是摄政王还是我是摄政王……我告诉你我大清,有你不多没你不少!你这个老不死的!” 张之洞听完,被气得疯狂大笑,随后倒地昏厥。 这口血,是为自己,也是为他那个“我大清”的梦想吐的。 张之洞在被载沣羞辱后,彻底心灰意冷。他苦心经营的“清末新政”也被皇族内阁搞得乌烟瘴气。 1909年,张之洞在屈辱和绝望中病逝。 他死前,留下遗言:“国运尽矣。”他看透了,这个朝廷没救了。 讽刺的是,张之洞的死,并没有让清朝“有你不多没你不少”。相反,他一死,清廷最后一块遮羞布和顶梁柱,彻底倒了。 而更吊诡的事情发生了。 张之洞本想当个“中兴之臣”,结果却成了满清王朝最大的“掘墓人”。 这话怎么说? 第一,他建的汉阳铁厂,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钢铁和枪炮。 第二,他创办的新式学堂,培养了无数日后的革命青年。 第三,也是最致命的——他亲手编练的“湖北新军”,成了推翻清朝的第一枪! 张之洞在湖广总督任上,倾注心血打造了湖北新军,这是他“新政”的标杆。他对这支军队寄予厚望,希望他们成为“我大清”的保卫者。 可他忘了,载沣的那句话,不仅他听见了,新军里的汉人军官们也都“听”见了。当“皇族内阁”出台,连张之洞这样的功臣都被当成“狗”,他们这些新军小军官,还有什么盼头? 张之洞死了才两年,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头的枪声响起。 打响第一枪的,正是张之洞的湖北新军工程第八营! 他们用的武器,是汉阳兵工厂造的“汉阳造”;他们攻打的,是张之洞曾经的总督府。

0 阅读:52

评论列表

求道

求道

3
2025-11-25 19:16

虚假,根本没有这回事。

枕猫啊大世界

枕猫啊大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