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菜谱在古代乃至近代一直是秘传,无论中外都是如此。一直到解放后把知名饭店的厨师集合在一起让他们菜谱交出来,这才普及到了民间。不过厨师们还是留了一手,直到如今短视频兴起才公开。 说起做菜这事儿,从老祖宗那会儿起,就跟藏宝似的,菜谱从来不是随便传的玩意儿。搁在古代中国,宫廷里头的御厨手艺,那叫一个严实。唐宋时候,调料的分量、火候的把控,全靠学徒签了死契,跟着师傅干上十年八年,才能沾点边儿。明清的徽菜,比如红烧果子狸或者马蹄鳖,卤水的配方得用井水慢慢熬,比例稍一歪,就出不了那股鲜劲儿。鲁菜的糖醋鲤鱼,明朝济南有个厨子叫苏凤子创的,炸鱼的时候油温得正好,浇汁前还得淋点醋醒口味,这些步骤师徒间口耳相传,从不落纸面。川菜的麻辣烫、苏菜的松鼠桂鱼、粤菜的白切鸡、浙菜的东坡肉——宋朝苏轼弄出来的那道,肥瘦肉块慢火炖,酒和米的比例对头才能冒出梅子香——闽菜的佛跳墙,选鲍鱼鱼翅燕窝层层叠加熬汤,湘菜的东安子鸡蒸时盖荷叶提香,徽菜的臭鳜鱼腌三天再配臭豆腐,比例少一丁点儿就冲不出鼻子的味儿。这些名菜的根儿,一代代捏得死死的。民国前头,师带徒的规矩更铁,学徒头三年光干杂活,碰勺子都得等,比例的口诀背错了,师傅直接上手教训。上海的老正兴酒家,狮子头这道菜传了上百年,只给直系子弟,签卖身契,十年不出门,外面人想学?门都没有。 这套守秘的路子,不光中国有,国外也差不多。拿可口可乐来说,1886年美国药剂师约翰·彭伯顿发明的时候,就把配方锁得严严实实,到现在一百多年了,还是公司头号机密,全球上万员工里头,知道全套的就几个人。KFC的11种香料和草本秘方,创始人桑德斯上校1940年创的,至今藏在肯塔基州路易斯维尔的保险柜里,原料从两个供应商分开供货,避免泄露。Dr Pepper汽水,1885年得克萨斯药店老板发明,23种味道的配比从来没公开过。法国Chartreuse利口酒,中世纪修道士配的方子,130种草药比例,两个僧侣掌管,死了才传下一个。英国的Lea & Perrins伍斯特酱,1830年代英国驻印度总督的厨师从当地学来,腌制过程藏了八个月,配方到今天还只给家族内部。意大利的Campari苦艾酒,1860年创制,秘密成分包括奎宁和龙胆根,生产过程层层把关。这些东西,本质上都是生意经,一道好配方,就能养活一家子,甚至撑起帝国。谁家祖传的手艺,轻易外泄?那不是砸饭碗吗。 新中国成立后,这局面才有点松动。1956年公私合营那阵子,政府成立了饮食公司和中国菜协会,号召全国知名饭店的厨师集中起来,把自家压箱底的菜谱交出来。北京的全聚德,烤鸭从选鸭龄到刷蜂蜜的步骤,一一道来;广州的陶陶居,叉烧的腌制时间和炭火温度,全记在纸上;昆明的饭店,王大师——滇菜四大名厨之一,原先给云南王卢汉当私厨——交了千张肉的方子,猪肉卷豆腐,卤水用八角桂皮熬三个钟头,火候刚好出嫩滑;哈尔滨的国华饭店,段福茂记下浮油鸡片和干烧桂鱼的做法,建国后还带女厨班翠霞学艺。上海、天津那边,汇编鲁菜苏菜,印成书分发。广州酒家那年办了名菜美点展览会,展出5457种粤菜、825种点心、273种小食品的做法和样品,厨师们当场演示,从选料到上桌,一点不藏着。1958年,第一版全国菜谱出来了,收了好几百道菜,送到食堂、学校、农村社员手头,城市工人饭堂里头,糖醋鲤鱼、宫保鸡丁这些以前高门大户的玩意儿,普通人也能试着做。东坡肉的慢炖、佛跳墙的层层叠加,比例虽说不全对,但总算让老百姓尝到味儿了。这么一搞,好菜从神坛上下来,变成盘中餐,餐饮业也跟着热闹起来,街头小馆子、家庭灶台,全沾光。 快到眼下这短视频时代,事儿才真的大变样。教程满天飞,厨师们自己上阵,边做边说,秘方抖得干干净净。以前培训班收几千块学卤味,现在一搜免费一大把,比例、火候、偷工减料,全曝光。关中老馆的师傅,起初还摇头,现在也举手机,搅锅时顺嘴讲:“这勺子转半圈,盐别多撒。”视频点播破万,评论区问东问西,秘方从铁柜子走到云端。这变化,说白了,就是时代推着走。菜谱不再是饭碗的枷锁,而是共享的家常味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