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北方邻居大俄,没提前打招呼,也不先发通告,人家今天直接就在日本海试射导弹!看出来了吗?这才是对付小日子的正确做法。为啥小日子从来不敢在大俄面前造次,背后可是有原因的!俄罗斯当年击溃了关东军,俘虏了几十万士兵,硬生生把他们送到西伯利亚去干苦力,这段痛苦早已深深刻在他们的民族记忆里。 日本海清早风平浪静,突然就被俄罗斯一发导弹打破了宁静,大俄直接来了个“说打就打”。 导弹试射,一声巨响,炸醒的不只是海上的航线,更多炸出了日本那段从不敢提的记忆。 这事儿一出,日本政府低调得不能再低调,外交部只说了一句“关切”,连“抗议”都不敢说出口。 这到底是怎么个事儿? 就在2025年11月的一个清晨,俄罗斯太平洋舰队突然在日本海进行了一次“口径”巡航导弹的实弹发射训练。 导弹从一艘“瓦良格”号巡洋舰上发射,划破天际直奔目标,整个演练过程没有对外发布任何预警,事后才由俄罗斯国防部发布声明,称这是“例行军事训练”。 这次试射不仅是对美国主导的亚太军事同盟的一次警告,更是对日本的精准敲打。 导弹落点不远不近,刚好在日本经济航线附近,直接导致几个小时的海运中断,部分货轮临时改道,影响不小。 可日本政府呢?照旧走的是“外交路径”,只是例行表达“遗憾”和“希望克制”,连一句质问都没有。 熟悉点日美关系就知道,日本平时对中国和韩国那可是言辞强硬得很,北方领土问题上也时不时放话说“绝不放弃”,可对俄罗斯?一句狠话都没说过。 为什么?因为他们知道,俄罗斯可不是好惹的,历史上吃过的亏到现在还疼着呢。 时间倒回到1945年8月,二战接近尾声,日本已经快撑不住了。 苏联宣布对日宣战,几十万红军在几天之内横扫满洲,关东军几乎没怎么抵抗就全军覆没。 要知道,当初这支关东军可是日本最精锐的部队之一,可面对苏联人,连像样的反击都没打出来。 那场战役之后,苏军一共俘虏了约60万名日军士兵。 这些人没被送回日本,而是被一车车拉去了遥远的西伯利亚。 在零下四十度的冰天雪地里,他们干重活、挖矿、伐木,干得是活人干不了的活。 几年下来,约有10%的俘虏没活着回来。 日本人把这段历史称为“抹不掉的伤口”,很多家庭至今还在悼念没能回家的祖辈。 这段记忆,不光写进了教科书,更是深深扎进了日本人的集体潜意识里。 他们怕不怕俄罗斯?其实不是怕,是已经被打服了。 那种来自北方的压迫感,几十年过去了还没散去,每当俄罗斯在东北亚动一动,日本就本能地往后缩一步。 现在再看日本的对外策略,逻辑就清楚了。 对中国,敢在钓鱼岛问题上寸步不让;对韩国,独岛争端可以打嘴仗打个十年;可一提俄罗斯那四个北方岛屿,嘴上说“领土不容谈判”,行动上却是一点不敢动。 哪怕俄罗斯在岛上修机场、建导弹阵地、日本也就是“口头反对”一下,从不越线。 日本对俄罗斯的“温和”不只是地缘政治的选择,更是历史阴影的投射。 苏联那一战打得太狠,打得日本几代人都不敢再提硬话。 对比之下,今天俄罗斯的“说打就打”,正是对那种记忆的一种唤醒。 俄罗斯的战略一向很清晰:不靠嘴,靠行动。 对日本,不谈警告,不搞外交铺垫,直接来一发导弹,让你知道“我还在这儿”。 这种风格跟欧美那套“先声明、再施压、最后谈判”的路数完全不同,俄罗斯打的不是舆论战,是心理战。 你怕,我就赢了。 这也是为什么俄罗斯至今在北方四岛稳如泰山,一边驻军一边搞民用开发,根本不怕日本抗议。 反过来看,日本也确实没什么办法,能源上还得靠俄罗斯,一旦翻脸,冬天取暖都可能出问题。 日本怂吗?不是怂,是现实。 说到底,这不是一场简单的导弹试射,而是一场历史与现实交织的“心理战”。 俄罗斯用一发导弹告诉日本:我没变,你也别忘了那段历史。 日本的低调回应,其实早就写在了他们的民族记忆里,怕不是一时的,是一种代际传承的本能。 这事给我们的启发也很直接:国际关系讲的从来不是说谁话多,而是谁拳头硬。 嘴上抗议十句,不如实地试射一发。 俄罗斯这套“说干就干”的风格,也许不讨人喜欢,但确实有效。 日本真的不敢造次,是因为他们知道,大俄动起手来,不是闹着玩的。 俄罗斯这次在日本海的“无预警”导弹试射,不只是一次军事动作,更是一种战略表达——让你想起历史,也让你不敢忘记现实。 日本的沉默回应,其实就是一种默认:我们还记得当年西伯利亚的雪有多冷。 未来的俄日关系,大概率还是那种“表面平静、内心警觉”的冷和平,而在这场较量中,谁敢动真格,谁就赢得主动权。 国际关系从来都不是讲理的场合,而是讲实力的博弈,俄罗斯这次,又上了一课。 信源:上万日本兵在苏联失踪?苏联是怎么对待60万关东军战俘的? 观察者网
